家长维权过度暴露学校中间人缺失-教师教育论文家长维权过度暴露学校中间人缺失 新学期开学以来,南京已接连发生多起家长投诉教师的事件。从年级段分布看,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均纷纷“中招”,有些学校的投诉量甚至成倍增加。从内容上分析,投诉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方式、教师业务水平和班级管理等方面,但校方若真正核实,却往往发现,是家长们在微信或QQ群中以讹传讹所致。(《南京日报》9月25日)按常理来说,家长懂得为孩子维权,是教育进步的表现。这不仅顺应了依法治教的浩浩大势,同时能反制于学校,使教育教学精益求精,而不至于疏忽懈怠。可以说,家长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如果与学校配合得当,能起到孟子说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互补之效。如果两相对立,反作用力亦很大。在此过程中,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机构,应起主导作用。南京的学生家长对教师“炒鱿鱼”事件,恰恰超出了正常的维权边界,属于对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干预与扰乱,从中透射出学校在家校沟通方面的某些不足,严重点儿说是中间人缺位的典型表现。家长频频要求换教师,从其风格到经验,从课堂到宿舍,从管理到制度,稍有不慎教师就成了“下课”的对象。在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前,教师的情绪和教学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更遑论家长的一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属于被法国社会学者勒庞表述的“群体之恶”所裹挟和扭曲的结果。比如,一名家长因不满某教师,在微信群中煽动召集了一些家长“讨要说法”,结果却在学校考核教师的数据面前做鸟兽散。不难想象,当家长动辄对教师以一种咄咄逼人的姿态“维权”时,教师本身的权利就已经受到了伤害,事情的性质正悄悄从“维权”转向“夺权”,乃至“抢权”。如此维权过度的必然结果,是教师无心钻研教育教学,无法有效地驾驭、引领、完善自己的日常工作,取而代之的是委曲求全地以讨好和迎合家长为目标,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歧途上越走越远。因此,在面对“维权过度”的现实遭遇中,学校应挺身而出,充分发挥管理智慧,在严格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培训的同时,引导家长从锱铢必较的“维权”转向脚踏实地的“促教”之路。家长的所谓“维权”,无非是对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歧义和误解。学校迫切要做的,就是加强彼此沟通,增进彼此互信,利用多种途径告知并宣传办学理念。举例来说,当调整班级师资力量时,可以提前告知家长关于新老师的资历、成绩、荣誉等,使之更了解教师,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可知,一旦家长建立了对教师的好感或信任,彼此就容易相互理解和支持了,动辄“罢师”的情况也就大大减少。杜威说,“学校即社会”。家长作为社会各种职业身份的化身,其本身是具有教育学意义的。一位优秀的学校管理者,不仅能在“维权过度”的“危机”中看到“
家长维权过度暴露学校中间人缺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