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拉近学生与古诗的情感距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拉近学生与古诗的情感距离-中学语文论文拉近学生与古诗的情感距离 ■张清忠古诗教学要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要根据诗篇的各自特色,从不同角度去赏析它,以此提高学习兴趣。一、新旧联系,相互映衬优秀的诗篇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感染力。为了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心深处受到感染,教学时除了作一般的赏析外,还要运用新旧联系、渲染气氛的方法,例如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先组织学生回顾小学时学过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明这是作者临终前的作品,可以说是他的遗嘱。他临终前想到的不是自己,不是家庭子女,而是国家的未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一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者,从而产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然后转入本篇古诗的学习。作者写本诗时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虽然被罢官归隐于山阴三山故居,任然志在千里。他当时的身体状态特别不好,到了“僵卧”的程度,却不自哀,还想着“为国”,连做“梦”也想着“饮马冰河”的战斗生活,这是多么崇高的爱国情怀啊!同时提示一下已经学到的《诉衷情》,也是同期写作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衰,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样前后一映衬,突出了作者爱国激情和杀敌雄心,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比较异同,领会妙处诵读古典诗歌时,对于那些题旨相同、构思各不相同的作品尤为有兴趣,并会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如两首思妇诗同是写丈夫寄寒衣时的怀人深情,一首是唐代陈玉兰的《寄夫》:“夫戌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另一首是元代姚燧的「越调」《凭阑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一个直接写关切、担心的心态,一个以矛盾的心理写思念、期盼之情。而另一首唐代许浑的《塞下曲》:“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写一次战斗中,一个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里又从另一个角度构思,使读者从“寄寒衣”这件事情上,对牺牲者和家属产生深切的同情。基于上述因素,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高适的《别董大》,引导学生了解同是写友人殷勤话别的场景和依依难舍的真挚情谊,前一首写的是清晨路上、柳色青青的清新景色和体贴、悲凉之情;后一首写的是日暮黄昏、大雪纷飞的凄清景色和安慰、鼓舞之情。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就会体味到各个作者不同的情怀和构思匠心。如果再把宋代的黄庭坚的《竹枝词》:“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介绍给学生鉴赏,拓展一下教学,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诱发起强烈的诵读兴趣。三、紧扣特征,强调观察鲁迅说:“留心各种事物,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又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随时留心,细致观察,是把人、事、物、景写得准确、鲜明、生动的先决条件,不然怎能写出事物的特征呢?在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先写出小时候学过的一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叫学生说说它的题目。再问问他们是怎么会记住或者晓得它的题目是“画”的。原来作者抓住了画面静止的特征。你看:山,远而不模糊;水,近而没有声音;花,春去了任然存在;鸟,人

拉近学生与古诗的情感距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点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