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闻诊【目的要求】、哮喘、呃逆、嗳气、喷嚏、谵语等的变化及其一般临床意义。、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学习时数】2学时【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各种病变声音的变化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二)疑难点 谵语、郑声、狂言、独语、错语各自特点及临床意义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闻诊是临床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颇受历代医家重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五音五声应五脏的理论,以声音、语言等各种变化来辨别病变。由于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产生的,所以通过闻声音与嗅气味的异常变化便可诊察病情。第一节听声音一、声音:(一)声音产生的原理:“气动则有声”声音的产生不仅是喉、舌、齿、唇、鼻等器官直接作用的结果,而且与心、肺、肾等脏,尤其与肺气之虚实盛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声音包括声腔声调、语言、呼吸气息、咳嗽、呃逆、呕吐等方面。肺主气司呼吸,咽喉有声带,主发音,由于肺气出入的作用,通过咽喉、舌、唇齿、鼻腔共同协调而形成声音,发音由口腔而出。a:张志聪说“音声之器,在心为言,在肺主声,然由肾间动气上出于舌,而后能发其声。”(二)、正常声音:1、正常声音的特点:发声自然,声调和谐,柔和圆润,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正常声音的发出,是宗气充沛,气机调畅的标志。2、影响正常声音的因素性别、年龄、禀赋、情感变化……。如男性声音低沉重浊,女性声音较高尖清亮,小儿声音清脆娇嫩,老年人声音浑厚平稳等。(三)病变声音:主要是辨病人的语声、鼻鼾、呻吟、惊呼等语声、语调及异常声响,来判断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第二章闻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