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知识点二:《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其实,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图:《范进中举》首先,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剖析中,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诸多弊端,并对其进行了严重地批判与讽刺。(1)借王冕的故事开篇“敷陈大义”,“隐括全文”。(2)着力描写周进、范进命运转变中环绕在他们周围人物的色相,深刻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3)科举制度和八股时文的毒害还侵入了闺阁之中——鲁小姐。(4)用5回篇幅描写了匡超人如何从一个纯朴的青年而堕落成无耻的势利之徒。意在表现在不顾品行而疯狂地追逐功名富贵的社会环境里,人性发生了扭曲和蜕变。作者对于科举制度之下扭曲的社会和文人也进行了一番刻画,描绘出了一幅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1)科举制度实际上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科举是求取功名的桥梁,少数幸运者一旦功成名就,就要用无厌的贪求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典型——王惠、严贡生、王仁、王德(2)严酷的封建制度下,许多文生坚信唯有科举才能改变命运。他们沉迷于八股文之中,寄生于举业文事的愚昧且麻木。典型——马纯上科举制度的派生物就是产生了一批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他们或因科场败北,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于是这些不甘寂寞的“聪明人”就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他们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这群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作者通过莺湖边、西子湖畔和莫愁湖上的庸俗闹剧对他们作了抉肤剔骨的描绘和讽刺。典型——娄三、娄四公子、赵雪斋、胡三公子、杜慎卿等扩展学习教材阅读: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八编第五章第二节,-289课外阅读:1、吴敬梓《儒林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清卧闲草堂刻本2、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练习《儒林外史》是如何对封建科举制度以及扭曲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的?答案:首先,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剖析,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诸多弊端,并对其进行了严重的批判与讽刺。其次,作者对于科举制度之下扭曲的社会和文人也进行了一番刻画,描绘出了一幅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此外,作者对于科举制度所派生出的一批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他们或因科场败北,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于是这些不甘寂寞的“聪明人”就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他们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这群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测试单项选择在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