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嫂”的主角是观众我叫何明兰,是湖北省话剧团的一名话剧演员,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湖北经济电视台邀请走进了《何嫂五分钟》(以下简称《何嫂》),谁知这一“主持”就是整整两年。两年间,我和我们《何嫂》节目组风来雨去,走家串户,。现在这个节目能得到大家的喜爱、有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还是归功于热心支持和参与的观众朋友们!《何嫂》是一个真正“走进民间、贴近生活”的节目,不光是我这个主持人没有华丽的“包装”,也许和您邻家的大嫂没什么两样;而更主要的是这个节目的内容全部来自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山观众提出,答案也在观众当中,我们只不过是把百姓当中的能人巧匠的“奇谋怪招”、“奇思妙想”通过电视这面镜子拍出来,给大家看、让大家学。所以说,《何嫂》节目的真正主角正是观众您自己!没有广大老百姓的参与,就不可能有我们的《何嫂》!为了这个“贴近”,两年来,我们这个山一个“党代表”(男摄像员)和二三个“娘子军”(编辑)组成的何嫂组,无论大街小巷路途远近,也不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总是全副武装(摄像器材),深入一个个普通人家。最有趣的是,每次为了找到与我们从未谋面的参与者,我们把戏里种种“接头”的招都用上了。尽管如此,有时还是费了不少周折、走了不少冤枉路。比如,一次观众让我们到“同济”大门见面,等我们到了找不着,后来才知道她家在“同济”的附属“协和”。还有呢,只要是问路,“在前面”。好容易到了“前面”,再问谁谁家,住附近的邻居居然回答“不知道”,这点让我们不理解。要说电视机走进家庭现在已不足为奇,但在您家里摆开架式拍电视、由您自己上荧屏,可能还是“头一回”。黄陂观众吴纯、汉阳观众周桃芝见我们面就说,昨天打电话才说试试看,没想到你们今天真的就到我们家来了。每到一家,我们先是认真听“窍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然后是一遍又一遍耐心地拍,有时我坐在镜头的前面,看到满头是汗的摄像员和一手举灯、一手举录音话筒、口里还得不停提词“说戏”的编辑,觉得要办好一个节目可真不容易呀!好在现在观众对《何嫂》已相当熟悉,到我们的节目来“露一手”的家庭越来越多,有年长80岁的老先生,有小到9岁的小学生,有一家之主的主妇,有“模范先生”,还有工程师、学者,甚至还有“老外”。有的朋友参与兴致非常高,一人贡献了好几条“小绝招”,有的还动员亲戚朋友、街房邻里一齐参加进来。我们二百期特别节目是在观众胡海文家学做灌香肠,我们《何嫂》组全体编辑记者和观众家人亲亲热热围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走进《何嫂五分钟》,就是亲亲热热一家人”的情景。两年来我们与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结下了一种“情缘”,大家也把我们看成他们中的一员,主动为我们排忧解难。我在电视上戴的“何嫂”字样的围兜是观众张小胡一针一线缝制的,装蓄电池、录像磁带的包破了,黄枝香老师就为我们赶做了一个工作包,罗通的母亲大冷天为我们烧水泡手,下雨他们大老远拿伞来接我们,周大夫得知我生病还为我配方熬药,最让我感动的是,1996年元旦那天我们还在外面拍片,刘国方、黄宝珍两家得知后,同时都准备了丰盛的火锅要接我们组去他们家过节,情真意切让我们感动得不知说什么话才好,那一天我们创下了一大吃了“两顿”中午饭的记录。正是为了这些“感动”,两年间我一心为大家主持好这个节目,为此失去和拒绝了不少外出拍影视剧的“美差”。干事情总有得有失,我虽然失去了一些本行业的工作。但也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还结识了这么多好朋友,增长了不少连书本上都没有的知识,这种“得”是金钱换不来的。每当我走在街上,不经意听到身边有人说“这不是何嫂吗?”,或者议论“昨天的《何嫂》你看了没有⋯⋯”,甚至我还听说有的观众在节目播出时拿笔抄下字幕或者用录像机录下我们的节目,这个时候,我觉得两年的辛苦没有白费。这么一个小栏目持续办了整整两年的确不容易,我会永远记住这段时光,永远不会忘记支持、帮助我们的热心朋友们!常言道,处处有心皆学问。愿生活中的”有心人”越来越多,愿他们的“学问”——通过我们的《何嫂百事通》,成为您的“学问”!您们的何嫂:何明兰1997年5月武汉何明兰:女,湖北省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曾在话剧《寻找山泉》、《五二班日志》、《搭积木》、电视剧《我在生活》、《戏剧人生》、《还是汉正街》、《山高路远》等剧小饰演过多种“嫂子”的形象。1990年获湖北省首届牡丹花戏剧奖。1995年5月起做湖北经济电视台《何嫂五分钟》特地节目主持人至今。让“何嫂”成为您主活的好帮手浩瀚的自然界有滔滔长河,也有涓涓细流,而细流未必不壮观:多彩的生活中有轰轰烈烈,也有平平淡淡,而平淡未必皆无奇。《何嫂百事通》正是平中有“奇”。《何嫂百事通》源于湖北经济电视台1995年5月间推出的《社会中来》(现改为《经视生
何嫂百事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