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研究张英四月天小学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青少年的顺利发展关乎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来都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势在必行。青少年时期的儿童有着其特殊的特点,比如,自我意识迅猛发展,认知旺盛,记忆力好、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又富于想象;情感丰富且不稳定等;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等。这段时期对于人的整个成长期来说也是一个明显的反抗期,主要表现为:观念上的“碰撞”,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青春期烦躁等。而反抗的主要指向多为父母。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生理方面:身体成长、生理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方面:自我意识飞速发展,使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社会因素方面:对独立自主人格的追求。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在教育,而法治思维的方式和法治信仰的形成关键在学校,作为新时期基层教育工作者,面对青少年的这个反抗期,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去研读每一位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一直以来,这也是学校较为关注的问题,通过以提高青少年知法守法学法用法意识为目的,不断拓展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第二课堂,通过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体验教育和维权保护等载体,抓实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和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引导青少年主动、自觉地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教育,提高学法的实效性,我校积极贯彻上级目标,把法治教育列入课程计划,确保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充分发挥法治宣传作用。我校的具体做法如下:加强法制宣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一是在骨干学科中凸显法制教育。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成长教育课》中,做到了计划、教材(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采取适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入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守则》等法律法规常识的知晓率达90%以上。二是相关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充分挖掘语文、科学、体育等学科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法治文明、公平正义、恪守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例如,语文课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渗透崇尚公平正义、违法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光荣等教育;科学课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生命、尊重人权的教育;体育课对学生进行遵守规则、崇尚公正的教育等等。三是利用灵活多样的学校课程教育进行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参与法制实践与宣传,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的能力、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了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利用灵活多样的学校课程教育进行法制教育。学校通过召开学法班会、观看视频、布置家庭学法作业、法制讲座、法治黑板报、开展法律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班会主题活动中,有视频、有讨论,通过法律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事例相结合,更利于孩子理解,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甚至仍意犹未尽,利用下课时间,继续追问法律相关问题,表现出对学法护法的浓厚兴趣。不同形式的学习从不同角度增强了孩子的法律意识,为孩子成为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强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