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1)第一节、国际贸易学习要求: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的类别以及各种理论的观点掌握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和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方式本节具体内容: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 1、国际贸易含义: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2、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货物移动方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出口贸易---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往国外市场销售; 进口贸易---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过境贸易---甲国经过丙国向乙国运送商品,对丙国来说,就是过境贸易。(2)按照商品形式,可分为货物贸易(有形贸易)和服务贸易(无形贸易)。有形贸易是指商品的进出口; 无形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劳务交换。二、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4种理论(掌握谁提出的,什么观点) 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补:如果生产者所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就说明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3、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也称“要素禀赋理论”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开始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重新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在这里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形成了当代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是类似的,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生产企业的规模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如果每个国家只生产几类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就会比生产所有产品时的规模更大,才能实现国际分工的规模效益,在只生产有限种类产品的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流动,保证各国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例题1--07年多选】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 )。 【答案】ABCD 【例题2--单选】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提出的 :B 【例题3—08单选】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是( )理论的主要观点。 :C (三)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一越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也越高,出口商品的数量越高,增加出口额。(3)汇率水平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则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就会增加,这意味着外币购买力的提高和本国商品、劳务价格的相对低廉。可能使出口商在不减少收益的情况下,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增加出口,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即对外升值,则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就会减少,这意味着外币购买力的下降和本国商品、劳务价格的相对较贵。可能使出口商在不减少收益的情况下,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减少出口,同时也不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4和需求结构在世界经济出现不景气的情况下,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各国的出口贸易都可能因此而减少。 (1)一; 一般情况下,一越高,经济总量,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