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董汉松1960年生,男,山东省莒南县人;中共党员,农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获得学士学位;1982年9月到1988年9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方中达教授、王金生教授,分别于1985年9月和1988年9月获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4月到1996年12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工作,1993年9月晋升副教授,1993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1997年2月到2000年7年,美国CornellUniversity植物病理学系任访问学者(VisitingScholar);2001年9月到2002年2月、2002年8月到9月、2007年10月到12月,CornellUniversity植物病理学系客座教授(VisitingProfessor);2000年7月以来,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任国家重点植物病理学科副点长、农业部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植物防卫和生长发育信号传导,1995年出版的《植物诱导抗病性》是国内外同领域第一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一篇被Science杂志SignalTransductionKnowledgeEnvironment栏目评介(STKE,2004,Vol261)。2000年以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与博士后工作人员52人,现已毕业25人,其中四人已晋升副教授,二人在美国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另外二人在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招生方向1. 植物生长发育信号传导,属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2. 植物防卫信号传导,属于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专业3. 分子植物病理学,属于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专业科研要点和意义以拟南芥、烟草、番茄和水稻为材料,研究植物抗病虫防卫与有关生长发育信号传导的关键过程、交叉调控、调控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五个方面:植物诱导防卫信号跨细胞膜与核膜传导的调控机制;植物核黄素号传导及叶绿体与线立体氧化还原信号交流;植物韧皮部抗病虫防卫信号传导;植物防卫与营养生长及开花转型的交叉调控;植物防卫反应激素信号的转录调控。生物细胞间及细胞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细胞内信号传导,影响生命活动的不同过程。植物和其他生物一样,通过信号传导来应对环境变化,调节生长发育和防卫反应。按通常的模式,细胞膜识别外源信号,刺激细胞内信号的生成与消长,引发级联反应和特定的生物表型,这一过程构成一个信号通路。在植物中,许多外源信号首先接触细胞壁,要经历细胞壁-膜联络,细胞内信号传导才能开始。细胞内信号传导要穿越细胞质和不同细胞器,由多种因子参与作用、传递并放大原初信号,激活信号传导调控因子(通常是转录调控因子)。转录调控因子被激活后进入细胞核,调控效应基因表达,导致抗病、抗虫、抗逆、发育转型、生长促进或抑制等反应。为了健康成长,植物要把环境应答、防卫反应与生长发育协调到一个信号网络,根据发育阶段或面临的挑战,通过信号通路间的交叉对话(crosstalk),选择执行某个信号通路或协调执行多个通路。原初信号如何在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发生联络、信号传导调控因子跨核膜的行为和其他因子的影响,决定一个信号通路的分支或不同通路的汇集,对植物协调环境应答、防卫反应与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我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植物诱导防卫、营养生长和开花转型信号传导的关键调控因子,阐释这三个有代表性的过程交叉调控的机制。信号传导及其交叉调控是植物科学和其他生命科学的重大课题,研究结果对认识生命过程机制、发现可利用的资源,有深远意义。个人简介郑小波,生于1957年9月,福建永春人,中共党员。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小波教授1982年1月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植保系本科毕业;1990年6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7月至1993年5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从事植物病理学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7月起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2001年11月起担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真菌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外来入侵生物控制等。近年来主持“973”、“863”等项目,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先后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先后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此外,还兼任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昆虫教师简介wdm (3)讲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