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70中王书琴【课标要求】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教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治理环境问题是全人类普遍关注的话题。本节教材讲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中西北地区又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因此,本节选择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为典型案例。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教材首先从荒漠化的含义入手,采用案例式教学,从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环境入手,探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只是荒漠化发展的潜在因素,而人为因素则是荒漠化发生、发展、加剧的因素。因此,针对荒漠化的成因,教材最后探讨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及成功经验。案例式教学模式贯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始终,所以本节课并不仅仅是分析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而是通过案例式教学,引导师生共同建立区域问题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模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通过图表及资料,使学生明白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形成中的地位,进而提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荒漠化含义的理解为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图像分析法、讨论探究、案例分析论证【学法指导】: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通过荒漠化和荒漠、沙漠化的对比,: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时,采用此方法。位置、地形→气候(干旱)荒漠化人为因素【教学过程】本节课型为新授课,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讲授新课、板书设计【导入新课】楼兰,这个神秘的国度,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她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她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然而现在,楼兰静静地躺在了滚滚的黄沙之下,只留给了我们无限的猜想和遗憾。是什么让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就这样永远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呢?【讲授新课】[板书]荒漠化[思考]: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问题式训练,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的习惯)[板书]、荒漠化的含义投影图片、根据学生自习课上的预习,让学生回答荒漠化的概念。(通过关键词的提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难点释疑】1、荒漠化和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