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蠡县第三实验小学王向丹教学目标1、认识“乞、宵、霄、”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乞巧”的习俗以及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积累和传统节日相关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的情感是教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学古诗还处在接受阶段,因此,以引为主,扶放结合。这首诗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乞巧节我们这些地方的孩子更陌生,理解诗意就更有难度了。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悟出诗意,了解古诗中所涉及到了民间故事和习俗。 板块一:借助资料袋释题了解乞巧的由来一、导入新课(一)结合生活所闻和资料袋了解“乞巧节”。师:大家知不知道,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乞巧节?(猜测:可能有的不知道。)师: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的同学是超常的。知道的孩子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呗。不知道也没关系,去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就知道了。(生自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师:读完了吧!你都知道了什么?生汇报师:穿针乞巧也好,浮针乞巧也好,都是乞巧的方式。那乞巧是什么意思?谁能从资料袋中找出一个词给大家解释一下。生:乞取智巧。师:向谁乞取智巧?生:织女师:传说织女心灵手巧,向她乞取智巧也是自然。织女有多巧呢?我们来看一下织女的资料。织女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她织出的花朵能招来美丽的蝴蝶,织出的鸟儿栩栩如生,织出的布像天上的云锦,传说西边天上的晚霞就是织女织造的。师:读完织女的资料,那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生自由回答师:你羡慕吗?师:不仅是你羡慕,我国古代的人们都羡慕,所以才有家家----《乞巧》板书课题:乞巧并学写这两个字。和同学一起书写板书:乞巧。解释“乞”“巧”并提示学生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乞巧”的读音,示范,渗透音变规律。板块二:营造情景、展开想象,理解古诗内容。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导语:哪位同学想把整首古诗读给大家听?点名试读,适当点拨。引导孩子读准节奏。创设情境,理解古诗的意境导语:看你们读的这么准确,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奖励一下吧!出示牛郎之女的故事师:讲完牛郎织女的故事,认真听的孩子说说,他们两口子什么时候在鹊桥上相会呀?(晚上,七夕)师:林杰这首古诗中也说明了是在晚上相会,哪一句诗说明了相会时间?(七夕今宵看碧霄。)2、学习“宵”和“霄”出示课件:七夕今宵看碧霄。师:一句诗中出现了两个xiao字。这可不好记了。细心的你认真观察一下,怎么区分?生:部首不一样,一个是宝盖儿,一个是雨字头。师:看的真仔细,和老师一起把这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师:这两个字读音一样,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师:那谁能分别给他们组个词。先来给宝盖儿“宵”组词。(夜宵、今宵、宵夜、元宵)师:听明白了吧!这些词说的都是什么时候?生:晚上。师:宵就是晚上的意思。再来给雨字头的xiao组组词(云霄、九霄云外、重霄、霄汉)师:你看这个xiao是说的哪儿?生:天空、天上。师:那谁来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学生试着说说想到的诗句的意思。)3、引导孩子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师:一个人看呀?看到了什么呢?师:老师有些难为你了。呵呵。这样直白的解释古诗诗句没意思,得加上自己的想象。来,老师帮助你一下,看一下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