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后感闽侯青口中心小学方爱花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深深吸引了我---我在想:什么课是种子课?是什么样的思考让余老师有这样的作品产生。这本书也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才是余老师心目中的种子课、生长课。翻开书,见到余老师思考的两个问题也正是很多老师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就因为这两个问题又一次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说实话,这本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化语言,我读起来有点吃力,比如:“学生学习数学,他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能力都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教师要通过计量单位来体现数学知识间内在联系,以及联系间所蕴含的数学思考价值,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虽然有点一知半解但好在这本书有很多活生生的案例,并且对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这些案例分析加深了我对理论的理解,同时我觉得余老师的理论有时颠覆了我之前的教学思考。比如:估算中有三个观点:精算是精算,估算是估算;精算是一种估算;估算是一种精算。虽然这三个观点是余老师组织学校老师对估算进行校本研训时得出,但说实话,我最多也就考虑到了观点1,正当我困惑不已时,余老师告诉我们:估算应该是学生将精算运用于问题解决时,发现不完整的精算也能解决问题,从而将精算适可而止,以节约时间和精力的一种对策。我又在想,学生在考试时,遇到估算,或是用估算解决问题是不是也可以适可而止。又比如:“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这一节中,关于隐形知识的讲述,我恍然大悟,对比案例与自己平时的教学,才发现平时的教学缺少对学生隐性知识的培养。但就如余老师所说:问题是隐性知识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学生不能阅读,老师也不能跟学生讲“从这节课开始,数从绝对发展到相对了”,所以余老师说学生对隐性知识的可接受方式便是体验---在经验中体验,而且是生动地体验。既然隐性知识是隐匿于内部的知识部分,而像我这样的老师很难发现这么重要的隐性知识,所以我多么希望余老师或者象余老师这样的专家能把小学数学的所有的隐性知识倾囊而出。读完这本书,除了有刚才的感悟,我的心灵深处也有些许共鸣。比如:“对学困生的观察与思考”中提到“学习的改变缘于心的改变”,关于学困生我想像余老师那样不再急躁,心的改变是需要条件的。给学生一个空间,因为老师的等候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他说这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缘”,但这“缘”一定来自教师持之以恒的关怀与守候。又如下面这几句话再次激荡我的心灵:“当一个年幼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对的,却被判为错的,他
《种子课》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