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质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技术。野外地质工作的任务:确定地质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关系;采集典型的野外标本。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分析化验与模拟实验;综合解释(证据——推理——模拟——结论)。普地的任务: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特点(归纳式的逻辑推理;大跨度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结论的不确定性);学会使用规范的地质学语言;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内外地质作用过程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野外调查能力。地球内部构造: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称地幔(以670Km为界,其上为上地幔,其下为下地幔),固体地幔和液体外核之间的幔核界面地核——地球内部2900Km深度以下,分内核、外核(液态)地壳、地幔、地核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大致划分,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地球内部的第一级界面。康德拉面——地震界面,作为上、下地壳的界面上地壳:花岗—片麻岩层,硅铝质矿物;下地壳:玄武岩层,铁镁质矿物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组成地壳的8大元素:氧、硅、铝、铁、钙、镁、钠、钾地壳均衡原理(山根说):在地幔的某一深度面上,上覆岩石对地幔的压力处处相等,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大陆地壳的两种构造单元:克拉通、造山带克拉通——稳定的构造单元,分为两大构造层次:基底、盖层,由花岗岩、片麻岩一类的结晶岩石组成。具有基底和盖层的克拉通称
为地台。造山带——活动的构造单元,也称褶皱带,主要分布在克拉通边缘。大陆地壳与大样地壳的区别:物质成分差异、地壳结构差异、形成年代差异、地壳厚度差异。大洋地壳(松散的深海沉积物、海底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层、玄武岩浆在深部固结形成的辉绿岩和深部结晶形成的辉长岩)与大陆地壳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康德拉面,缺失花岗—片麻岩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作用于地球的外圈和地球的表层系统,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内动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内圈并最终反映到地壳,构造、地震、岩浆、变质作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均有重力参与岩石: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矿物:自然条件下,在一定的物理、化学环境中形成的元素或化合物。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映。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由于物质组成的差异或结构的差异所反映出的外观的总体特征。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矿物的条痕:矿物在坚硬物质上留下划痕的颜色,其实质是矿物粉末的颜色。矿物的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方向裂开成光滑面的特性。相对地质年代: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地层层序: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部,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部——确定沉积事件的先后顺序。原始连续性地层:沉积过程没有干扰,则原始的沉积地层是连续的。原始水平性定律:原始条件下的沉积地层是水平的。通过对区域间的地层对比,就可以确定区域地层沉积的先后顺序,并根据其他地质体与地层的关系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确定相对地质
事业编制考试试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