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第 2 期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31 卷(156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2014-12-20作者简介:董伟岩(1989-),男,河北承德人,陕西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 2014 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LGYCX1410)阶段性成果-62-论《孽海花》中晚清士人的“卖直”董伟岩(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卖直”由古代谏官制度发展变异而来,谏议的场所由朝堂之上转换到朝堂之外的士人之间,并且在儒家传统经世致用观念与晚清科举制度影响下,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下兴盛起来,成为一种奇特的政治话语表达方式。《孽海花》一方面注意到“卖直”可以启发民众思想、开启民智,还能够展现出晚清士人关注时政的热情和对民族未来发展的关切;另一方面,也对一些士人的荒诞行径给予谴责。关键词:“卖直”;孽海花;晚清;士人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5)02-0062-04 1840 的鸦片战争作为历史节点,使中国逐步进入晚清社会。晚清时代的中国,不同于历史上其它朝代:封建专制社会走向末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层面的弊端逐渐暴露;西方列强不断入侵,在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里,中等条约多达一千多个,国格日渐丧失。古老的中华文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同时,它自身也或被动或主动地进行某种演变与革新来克服这种危机。谏官制度面对这种危机也不得不做出反应。作为古代吏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谏官制度自周代以降,历经两千多年直至晚清,在自身走向末路的历史趋势下和载有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的轰击下产生某种畸变,“卖直”凸显。一、“卖直”:谏官制度在时空上之异变“谏官”也称“谏臣”,指通过直言来劝谏君主过失的官员。中国的谏官制度自周代便设立,直至晚清,存在两千多年之久。谏官既劝谏君主避免过失,也上陈国事和人事的政令供君主做参考。谏官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职业道德,他们的直言往往被看做是“忠君”的体现,所谓“忠臣不避重诛”。“做臣子的不能不忠,而忠的体现是谏,谏和忠形成了辩证的统一。”[1]封建社会把直言敢谏作为任官的标准,许多官员为求得赏识也不惜冒死向皇帝直谏。自周以降,历代谏官虽然名称各异,劝谏的本质却始终如一。晚清时代,社会危机加深,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加剧,西方自由、民族思潮传入,使部分士人的思想意识开始觉醒,以一种不同于以往历代士人的新身份走向政治舞台,开始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晚清士人的人格具有矛盾性,他们一方面深受科举制荼毒,思维僵化,贪图功利,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又切身感受到“西学东渐”之盛,受儒家忠义思想影响,他们也力图进言献策,“师夷长技”来改变国家和民族岌岌可危之态势。他们梦想像谏官一样当面向君主上陈自己的改良之策,可是能够登上朝堂向君主直面劝谏的士人毕竟少之又少,大部分士人只能默默做一个普通的官吏或者埋首苦读祈求金榜题名。这些无缘向君主当面劝谏的士人不满于自己的“治国良策”无人问津、自己的“忠心”不被人赏识,于是他们互相之间便产生了“卖直”。重庆三峡学院学报-63-“卖直”一词,黄仁宇先生给出过
论《孽海花》中晚清士人的“卖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