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成性教学文献综述摘要:生成性教学是过程性思维方式在教学论中的体现,强调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活动。国外对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既有教学意义上的探索,也有心理意义上的研究。国内学者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的基本认识,从多方面展开了对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一、国外生成性教学研究(一),生成性教学思想较早地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卢梭(1712-1778)从他的自然哲学观出发,认为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在教学中,他强调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强调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自然地获得知识[1]。因此,在他的理想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一定的生成性教学思想。在杜威的教学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成性因素,可谓生成性教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一方面,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通过经验的改组,使个体知识得到不断建构与生成,学习者得到持续不断地发展;否则,一定会发生反作用,即趋向从外部强加的生硬的方法,这一点也是杜威对他最反感的基于灌输的传统教育最具建设性的改造。也即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与自主生成。另一方面,杜威坚决反对强加于个体生长的任何外在目的,在教育上,由于这些外面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观点,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成为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2]。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在20世纪70年代,倡导一种过程模式的课程开发思想。他认为泰勒的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对于知识的学习来说是不恰当的,他认为目的不应是预先规定的和外在于过程的,而是在过程中内在地被决定的。课程不应以外部事先规定好了的目标为中心,而是要以过程为中心,强调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展提出相应的目标。课程应当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用某种不科学的目标束缚学习活动。在他看来,教学意味着一些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而不是达到别的目标的手段[3]。在学前教育领域,苏霍姆林斯基可谓是生成性教学思想的真正践行者。他在教学实践中抛弃了传统的备课,也没有预定的教学计划,而是在实际活动中使教学不断生成,从而与传统的预成式的教学发生了决裂。在他看来,儿童只有在生成中才是自由自主的、主动创造的。备课实际上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束缚了教师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创造性的反应而进行创造性的应对。尽管在教学的生成中,教师仍然要帮助和指导符合儿童天性的那种生活的展开。但这种帮助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包办,不再是生硬地控制,这种帮助和指导是支持、搀扶和引领[4]。概括而言,后现代教学观明显体现了以下两个重要特征,在我们看来,这也许是生成性教学的应然特征。第一,教学的非线性特征。一是教学设计的非线性。在后现代教学框架中,重视隐喻胜于重视逻辑的作用。多尔认为,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所没有看到的:逻辑是界定性的,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已经看到的[5]。所以。以隐喻为特征的后现代教学具有非逻辑、非线性的特征。二是教学过程的非线性。第二,教学的不确定性特征。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教学目标是不确定的、开放的,它必须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逐步生成: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事先预成的、、并包含了一定的师生共同建构的不确定性知识;教学活动的过程不是预先设置的,因为教学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
关于生成性教学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