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本单元中所涉及的知识; 2运用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理解,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教学建议关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文学离不开语言,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但用语言表达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文学。一、词汇与文学,主要讲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问题。王力先生认为,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但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也是语言问题。引经据典说明了词汇的使用与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密切关系。二、语言与文学,主要讲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诗人们常常运用语言中的节奏来造成诗中的抑扬美,直到今天,不少的民歌,不少的地方戏曲,仍旧保存着这一具有民族特点的、具有抑扬美的诗歌节奏。大致说就是重复或再现。当我们听人家朗诵一首有韵的诗的时候,每句或每行的末尾总是有相同的元音,我们不但不觉单调反而有种欣赏托赛利小夜曲之感,觉得非常和谐,这就是回环美。本文重点说明文学作品中平反相间的抑扬美,同时也简要说明了押韵带来的回环美。三、语法与文学,主要讲整齐的美和凝炼的美。整齐的美是对仗的特殊形式造成的语言表达效果。凝炼的美,指的是语法中的不完全句和使动用法产生的言简意赅、简洁凝炼的效果。《语言与文学》的学法建议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做到三个“要”。首先,要整体感知抓要点。要求通过自读文,从整体上了解作品内容,并结合后练习一,通过填表,用提要的方法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其次,要仔细揣摩作分析。单单记住几个要点不行,要学以致用就应仔细揣摩作者对实例的分析。例如要分析文学语言的整齐美,就要仔细揣摩王力先生是怎样分析对仗的;要分析文学语言的抑扬美,就要仔细揣摩王力先生是怎样分析音步、平仄的;要分析文学语言的回环美,就要仔细揣摩王力先生是怎样分析押韵的。只有从实例中分析,才能举一反三。第三,要联系实际学迁移。阅读中的“迁移”是双向的,将先前所读的与现在所读的互相联系起来,从已知迁移到未知;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的读物;从现在所读的迁移到先前读过的,可以温故而知新。例如,《语言与文学》的第一部分里有一段文字说到学习人民的语言,联系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关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论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段话。毛泽东说:“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相互迁移,可以知晓,人民的语言是文学语言的源泉,毛泽东的论述,不但适用于一切宣传工作者,而且给文学工作者指出了一条学习语言之路。由此可见,迁移跟融会贯通是分不开的。没有迁移,就不能融会贯通。学习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性。另外,还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语文能力,也就要学会应用。比如学习本文,学生在懂得了文学语言在词汇、语音、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后,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时,在需要运用文学语言时,可以自觉地在词汇或者语音、语法上运用学到的知识。《语言的演变》的写作特色 ,条分缕析,层次井然。作者依据语言特点,以“演变”为中心,从古今语言演变的概貌,与语言本身的要素(语音、语汇、语法)分两个方面说明语言演变的基本情况,揭示语言既发展变化又相对稳定的规律。由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先主要后次要,既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脉络分明,顺序井然。 ,有详有略,主次分明。语汇的变化最快、最显著,在语文的学习中应注意之点最多,作者把它作为重点,详加说明;语法、语音的变化列为其次,但也不可轻视,因为语文有文言教材,想学好文言、古今语言文学的语法、语音差异就必须知其梗概。 ,综合说明,恰到好处。本文紧紧围绕语言演变的中心,综合运用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化难为易,言之成理,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轻车熟路,如话家常。作者是学贯中西的语言学家,面对性质近于天书、内容复杂、知识深奥的大题目,他能以明白晓畅、平易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写出来,就是小学生也不难读懂,真是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极至。《语言的演变》的学法建议在教授本时,要让学生明确以下三个问题一、突破重点——语汇的变化,应坚持三要原则: ,阅读古代作品要实事求是(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比如古代“去”审“离开”意,不是现在的“往”;“是”常当“这”讲,偶尔表示判断;当然“叶公好龙”的“叶”也不一定非要依古音读“”。 ,面对新出现的语汇、新的表达方法,我们要以“约定俗成”为标准判断其存在的合法性。我们既不应生造新词语,也不该硬着头皮不承认诸如“恢复疲劳”“打扫卫生”之类已经约定俗成的词语。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