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参卜目读教育教学探讨
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批评教育的艺术
周贤萍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五小学,浙江乐清
案例背景: 话了,我让他每个星期担任一天的领读,一个月下来,他的学习积
批评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批评,就极性提高了,早上总是很早过来,再也不是以前的迟到大王了。此
是帮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帮肋他们改进自己的言外,他的作业也能够按时上交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更让人欣慰
行,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直向成熟。批评学生同的是他的爷爷奶奶反映,他在家里也懂事多了。
时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把握好时机,掌握好火候,才能取得理想案例反思:
的效果。在大多数人看来,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一定都是“苦”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评批往往会使人陷入出力不
而且因为“苦挨批评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解情绪,批评的效果也会讨好的尴尬境地。大家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
大打折扣——这就是批评的“负面效应”。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充行”的道理,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批评者好意相劝,却被视为别有
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就能把批评变成阳光雨露。用心的情况呢之所以如此,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们批评他人时缺乏
案例分析与解决: 技巧。医学发展至今,许多“良药”已经包上糖衣,或经过蜜炙,
我的二年级班级有个学生小吴同学,他是今年刚转进来的。刚早已“不苦口”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研究一下批评他人的技
开学时,他每天早上几乎都迟到,中午也来得很晚,总是到上课铃巧,变成“忠言不逆耳”呢
快响起来的时候他奶奶才把他送过来。开始,我批评了他好几次, 批评之所以会被人拒绝,大多出于两个因为:一是批评者不了
可是他屡教不改,丝毫没有把我的话听进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迟解当事人的处境和造成他犯错的原因,让当事者感到被冤枉而委
到是一件错事。而且,他的成绩总是停滞不前,作业也经常不交或屁;二是批评者采用了权威性方式,暗示当事人的行为“笨拙”或
者不完成。我马上意识到生硬的批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接受,反“愚昧”,从而引起当事者的反感。就心理学而言,一个批评与被
而引起他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批评的过程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与认同
于是,我决定好好去了解造成该生一系列坏习惯的原因。经过的过程。人在批评过程中越是尊重,理解对方的处境,就越能获得
多方了解,我发现原来该生是家里的独子,在家里备受宠爱。本来对方对自己批评意见的重视与接受。
跟着父母在外地读书,由于父母生意忙,无暇照顾他,就让他跟着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
爷爷奶奶,于是就来到我们学校。跟着父母的时候,该生就被父母被肯定。”热情、向上的小学生更是如此。赞美如阳光,批评如雨
宠爱着,他的任何要求父母都会尽量满足。于是,跟了农村的爷爷露,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也不要忘记先
奶奶之后,他总是对爷爷奶奶要求这要求那,他们不答应,他就不赞美,然后再批评。批评他人通常是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批评他
来上课,奶奶总是哄个半天才把他哄到学校上课。人一定要注意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完善一些东西或者关系,而
一次上课的时候,我正讲得津津有味,
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批评教育的艺术.pdf.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