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摘要]皖江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它凭借着其独特的区域优势、良好的群众基础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起来。皖江人民在中共中央和根据地党委的领导下,进行了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其他包括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皖江;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作者简介]马飞飞(1991-),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中图分类号]D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031(2018)02-0014-02 皖江抗日根据地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两侧地区。抗战结束时,皖江根据地已经创立了3个专员公署,包括无为、繁昌等14个县级抗日政权。目前国内外对它的研究十分不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皖江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背景、举措及成效作尽可能全面的描述和分析,以突出和纪念它的重要意义。一、皖江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政策依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将工农民主政权转成参议会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创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政权。毛泽东指出:“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①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促成中共将各阶级的人民团结起来参加抗日战争。毛泽东曾说:“没有民主,抗日就抗不下去,有了民主,则抗他十年八年,我们也一定会胜利。”②由此可见中共对于民主的重视。“三三制”政权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成果,它不仅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更是对皖江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二)实践基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最早实现了苏维埃共和国向抗日民主共和国的转变,并改称陕甘??边区。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由民主的选举方式产生。1938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成立并于1939年1月召开第一届参议会,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由此实现了向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转变。随后,华北、山东等根据地也建立了陕甘宁边区的这种参议会制的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3月的《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中规定:“‘三三制’不仅要用于参议会,还要体现在政府机关中。”③1941年,陕甘宁边区开始实行这个原则,政权机关中成员都按“三三制”原则构成。“三三制”政权的创立与实践,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共性,又彰显了不同地区抗日政权的个性。皖江抗日根据地也在此基础上吸取借鉴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三)现实条件 1、区域优势皖江根据地特殊的自然及地理条件,使它拥有非常突出的核心地位。首先是作为向敌人发起进攻的基地,牵制了敌军的大批有生力量,减少了它们给正面战场和其它敌后战场带来的压力。其次是作为关键枢纽连接华北和华南抗日根据地,它与淮南,鄂豫、苏南根据地连接,从而改变了周围根据地及皖江根据地本身孤悬敌后的危险境况。最后它是华中地区新四军向南、向西发展及反攻敌人的重要前进地。在很大程度上牵制和削弱了大别山区国民党军主力向淮南根据地和华中根据地腹心地带的进
皖江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