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一生倾心数学的伟人社会工作1组简介;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中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9月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举荐,陈景润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他发表(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63岁。结缘数学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闽侯。因家境贫寒,所以在学校常受到同学的欺负,他知道,只有好好学习,争口气,长大才能有出息,那时同学们就不敢欺负他。所以,他擦干眼泪,继续学习。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所以努力学习。在中、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便成了个“小数学迷”。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讲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和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得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我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地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职业变化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1957年10月,由华罗庚教授赏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先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数学研究之路上的挫折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意外的重伤。雪上加霜,身体本来就不大好的陈景润,受到了几乎致命的创伤。他从医院里出来,苍白的脸上,有时泛着让人忧郁的青灰色,不久,终于诱发了帕金森氏综合症。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顾自己的病,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
陈景润生平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