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新乡市牧野区第二实验学校宋爱梅一、课题的提出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有些概念的引入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做题正确率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思维品质。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答案准确、计算迅速、方式灵活和运用合理的基本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在教学要求中也强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简单速算、口算、估算等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教师和学生重点都在“重点、难点”上,而忽视计算能力的提高。我通过对学生作业、试卷情况的观察、分析、总结,发现学生在实际的数学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需要改进。主要情况包括: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计算速度不快,计算的正确率不高。常见情况如:看错数字、写错数字、抄错数字、写错符号、看错符号,或是加法忘进位、减法忘退位,还有该简便计算的不会简便计算,有能简便计算的反而错用简便计算,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对此,部分家长以及相当多的学生,都笼统将这些现象归结为粗心、马虎,但通过我的长期观察,情况实际并非如此简单。针对以上情况我决定对“提高小学生做题正确率”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此次课题研究,力求建构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够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中出现的问题,普遍提高学生的做题正确率。 二、 课题的界定: 学生在计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并不意识到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这两种错误都是在学生当中存在的。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另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三、研究的内容:1、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中数学课出现的困惑,要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并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2、教师要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计算负担,有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教学特色。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自觉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达到提高做题正确率的目的。四、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文献研讨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1、文献研讨法:通过有关文献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明确提高小学数学做题正确率的基本方法,学习其他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供本课
课题结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