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鬼”的纠葛》总序致读者有一种猛禽,古时名“枭”,俗称“猫头鹰”。它习性古怪:黑夜活动,白昼栖息;即便睡去,也睁着一只眼睛。这独异的生活方式,使它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目光和视野。猫头鹰飞翔时悄无声息,偶尔发出一两声怪叫,难免令人惊悚。在希腊神话中,它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我们渴慕智慧,我们企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编者一九九八年九月中译本序《“人”与“鬼”的纠葛》总序中译本序我一直想通过鲁迅的文学来思索、理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而且由此在对于人的观点与对于社会、历史的理解方式诸方面也多承教泽。本书,就是这样一个日本人,当做为了理解鲁迅的基础性研究,尝试搞清中国传统社会是怎样被鲁迅所把握的一个考察。鲁迅或鲁迅的文学同我个人之间存在着两重障壁。一重是超过五十年的时间之壁。我出生于鲁迅逝世半年后。另一重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民族之壁。二者不单单民族相异,而且我们日本人从汉字开始把中国民族的文化深深地纳入自身文化的体内,与中国文化有着割不断的缘分。可是尽管如此,两种文化在重要点上还是相异的。两个民族外表上的相似性曾给我们带来了“同文同种”这一暧昧的观念,反而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也成为妨碍两个民族真正友好的原因。1935年,在给内山完造《活中国的姿态》所写的序文中,鲁迅这样说道:据我看来,日本和中国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互相了解的时候的。新近的报章上,虽然又在竭力的说着“亲善”呀,“提携”呀,到得明年,也不知道又将说些什么话,但总而言之,现在却不是这时候。翌年2月,鲁迅用日文写给日本人的杂文《我要骗人》,也是用“血写”的“预感”结尾。这年10月鲁迅逝世。1937年7月爆发了日本全面侵华的日中战争。我自己就出生在这一年的3月。可是人类的历史并非单线发展的。七卷本鲁迅著作日译本《大鲁迅全集》在日本的刊行,即在1937年2月至8月。这一事情表明灵魂的交流与灵魂的隔绝二者复杂的交织与对立。优秀的文学本来就具有拆毁性、阶级、民族、时代等阻隔人之灵魂的诸多障壁和填平隔阂的力量,而它不但能够“照见别人的心”(《〈域外小说集〉序》,1920年),并且以此给我们读者辉映出自身今日的现实状态。我们需要文学的重要缘故的确就在这里。然而尽管如此,但隔在文学与我们读者之间的这些障壁又比想象的厚。因而,我要理解鲁迅及鲁迅文学的尝试,至少要超越时间与民族这两重障壁。其方法正是从鲁迅那学来的基本而朴素的方法。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代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题未定”草(七)》,1935年)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是不知成果怎样,难免内心羞愧。虽然主观上无疑不想做对不起鲁迅的事,但如“后记”中所说,我一边论及鲁迅小说中的征引与象征、寓意与化用,一边在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出中国的一句谚语——“肺肝而能言,医师面如土。”鲁迅辞世已近六十年,除了鲁迅留下的文章之外,已经不能直接聆听他的话语了。可是现在,本书由于秦弓先生的翻译,能够被鲁迅故国的读者读到了。作为阅读鲁迅著作已有三十余年的一个外国人,我自然对此感到莫大的喜悦
。但同时也伴随着极大的不安。除了研究得不够之外,我想作为异国人的盲点、执信与误解也定然不少。若能承蒙读者、研究者进行无所顾忌的批评与指教,自然是幸甚之至。最后,对于担当翻译的秦弓先生,费神把本书介绍给出版社的吴福辉先生、朱珩青先生,在学术著作出版艰难之际很快接受本书出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本书具体执编的王培元先生由衷地致以谢忱!丸尾常喜 1995年1月15日在东京惠比寿原町公寓《“人”与“鬼”的纠葛》总序目录目录中译本序……………序章“人”与“人国”……………第一章“人”与“鬼”——绍兴覆盆桥周氏与其周边……………一“人”“鬼”的关系——祖先祭祀……………二“人”“鬼”的渗透——《目连戏》……………第二章隔绝与寂寞——孔乙己的后影……………一鲁迅与科举、科场鬼……………二孔乙己——起名的用意……………三短衣与长衫……………四孔乙己的后影……………五《白光》与“掘藏”……………六隔绝与寂寞……………第三章国民性与民俗——阿Q=“阿鬼”说……………一序……………二问题的发端……………三“鬼”的影像……………四“鬼”的生态之一……………五“鬼”的生态之二……………六革命……………七团圆……………八尾声……………第四章祝福与救赎——祥林嫂的死……………一“呐喊”与“彷徨”……………二“鬼”的两义性……………三祥林嫂……………四鲁四老爷……………五朱安与子君
《“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