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与金融监管
摘要: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人们对影子银行的关注度逐步升温。这种连接了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桥梁,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融资贷款中介功能,监管却游离于货币当局传统货币政策之外的新型经济体系,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阐述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情况,探究影子银行的发展缺陷,分析影子银行的监管缺陷,并为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建议。得出如下结论:影子银行的发展为金融业带来新的能量,中国应以加强监管与放松管制并行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 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危机波及房地产行业和信贷市场,对全球的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子银行和金融体系监管不完善等缺陷也由此暴露无遗。20世纪80、90年代,美国证券化热潮带给影子银行新的活力,非证券化的金融资产演变为可交易的证券,证券市场的二级市场产生了,金融衍生品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最为典型的代表有住房抵押贷款、消费类贷款及信用卡应收贷款等,国外影子银行逐渐形成。
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由美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根据麦卡利的观点,影子银行是指从事银行业务却没有受到政府监管的各类实体与活动之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准银行的概念。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国外影子银行的特征如下:第一,影子银行具有高杠杆性;第二,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三,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影子银行在中国尚属初级阶段,中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使中国金融组织发展不足,受管制且偏低的市场利率导致中国金融发展出现替代化现象。在中国影子银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央行认为影子银行是行银行之实,无银行之名的金融机构,主要经营贷款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等理财产品。中国的影子银行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转换成银信合作,另一种是民间金融。近几年,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银行的理财产品、融资类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私募基金等发展迅速。
21世纪以来,全球市场化使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比在逐步下降,“金融脱媒”和大量表外业务的出现。2011年我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虽然减少了信贷投放,但是房地产、地方基础建设等实体性经济仍然需要大量资金,对资金的强烈需求推高了本已上涨的利率,推高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影子银行规模扩大,与此同时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大量储户减持银行存款。其中较为瞩目的是余额宝的创新,余额宝自2013年6月推出以来发展迅猛,吸引了居民的一部分储蓄,是影子银行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影子银行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影子银行由商业银行主导,影子银行产品一般不涉及证券化,仅有少数银信合作产品具有证券化特征,杠杆率较低,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零售客户为主体。不过,中外影子银行也具有如下共同点:均具备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功能;均流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均不享受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与央行贴现窗口支持。
。公募类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与金融监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