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修纂历时百年,史学家基本根据修纂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修清朝从顺治二年(1645年)始有修明史之议:该年四月十一日(癸亥),御史赵继鼎上疏“奏请纂修《明史》,并博选文行鸿儒充总裁、纂修等官。”;五月,清廷下诏设馆修纂,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以詹霸、赖衮、伊图、宁完我、蒋赫德、刘清泰、李若琳、胡世安、高尔俨、陈具庆、朱之俊为副总裁。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但因为数次争论,中途多次停止,杨椿回忆:“《明史》之初修也,在顺治二年,时……仿《通鉴》体仅成数帙。”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随着三藩之乱的基本平定,政治稳定,经济富裕,才正式开始《明史》的纂修工作。康熙诏举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成立明史编纂小组,以徐元文为监修,叶方霭、张玉书为总撰,加上“布衣”万斯同、范锡同等纂修《明史》。鸿儒修史主要集中在康熙二十九年之前,开馆不久,潘耒即上呈《请广秘府书籍以光文治疏》,请求悉访民间记载、奏议。徐元文上呈《请购明史遗书疏》,请求“征遗献”。朱彝尊上呈《史馆上总裁第一书》,指出“盖作史者,必先定其例,发其凡,而后一代之事可无纰缪”。黄宗羲、朱彝尊、毛奇龄、张烈、陆陇其等人建议放弃设置《道学传》,只立《儒林传》。康熙二十二年左右,明史稿〈本纪〉〈列传〉基本完成,汤斌撰《太祖本纪》,徐嘉炎撰《惠帝本纪》,朱彝尊撰《成祖本纪》,潘耒撰《食货志》,陆葇撰《选举志》,王源撰《兵志》,姜宸英撰《刑法志》,尤侗撰《艺文志》等。康熙二十三年史馆拟定《明史》修纂的纲领性文件《修史条议》六十一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八日,万斯同在京师王鸿绪家中去世,是年二月冬熊赐履进呈《明史》稿416卷,但“上览之不悦,命交内阁细看”。再修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王鸿绪以原官解任回籍续修《明史》,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王鸿绪命其子图炜賫呈明史列传稿205卷,交明史馆收藏,志、纪、表未具,次年,鸿绪奉旨回京,御纂《诗经》,充省方盛典承修总裁官;又取初稿之志、表和本纪,略作删改,“或笔削乎旧文,或补缀其未备,或就正于明季之老儒,或咨访于当代之博雅”,继续纂修全稿,改旧志《河渠》、《食货》、《艺文》、《地理》,又改《大臣表上》为《宰辅表》,《大臣表》中、下为《七卿表》,删去《功臣》、《戚臣》、《宦幸》表。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十七日,王鸿绪进呈明史稿310卷,体例均备,七月十八日内阁将之交明史馆收藏。不久王鸿绪将明史稿刻为己作,此即《横云山人明史稿》,不具万斯同之名。同年八月十五日,王鸿绪即卒于京邸。张廷玉认为:“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进在彤闱,颁来密阁,首尾略具,事实颇详”。三修同年十二月十九日又开馆三修《明史》,以隆科多、王顼龄为监修,徐元梦、张廷玉、朱轼等为总裁,孙嘉淦、乔世臣、汪由敦、杨椿等二十五人为纂修,第三度重修《明史》,但开馆不久,人员又迁转流失,纂修官“它任四出,留馆者数人而已”,致力其事者仅杨椿、汪由敦、吴麟等人,以致未有一卷史稿进呈。雍正五年冬,张廷玉命纂修官杨椿、汪由敦协力完成《明史》纂修任务,雍正六年正月,杨椿负责永乐至正德九朝列传,胡宗绪负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十二朝本纪由汪由敦与吴麟负责,至七月,杨椿“九朝列传”已经清誊校毕缴付史馆。郑江撰《明史稿》
《明史》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