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它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以唱、念、做、打四种基本技艺作为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将戏曲的角色分为不同的“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一种表现体制。“行当”是只戏曲演员的分工,也是戏曲表演类型化的表现。大约在七百年前,元杂剧就划分出一些行当(脚色),大致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区别。末、净扮演男性角色,旦扮演女性角色。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出现了12种行当:老生、正生(相当于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帖旦、老旦、大面(相当于净)、二面(相当于副净),三面(相当于丑)、杂。这些脚色在表演上均有独特的创造。戏曲脸谱是与“行当”相配套的化装方法,也体现了“行当”在脸部化装上的特点。“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京剧那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曲牌宋元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调的泛称,曲调各有专名,如《游园》中的[步步娇]、[醉扶归]等。这些曲牌名或出自歌词或表明原出处,其名称多种多样。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基本定式,可据于填写新词。板式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其种类有“一板一眼”为2/4拍,“一板三眼”为4/4拍、“有板无眼”为1/4拍等。一板或一眼都是1拍。(强拍处击板,称强拍为板,弱拍或次强拍处击板鼓为眼)一、昆曲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昆山腔)的得名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它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游园《牡丹亭》选段[欣赏提示]《游园》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1550-1616)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折。昆曲舞台演出氛围《游园》、《惊梦》两出。写南安知府杜宝之女杜丽娘(旦)与侍女(贴)到后花园春游,触景生情,随兴伤春之感,游倦归房,梦中与书生柳梦海在花园相会,园中花神皆出护佑,后被其母唤声惊醒。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青年男女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的摧残。《游园》曲调优美细腻,委婉动人,被称为昆曲中唱词、音乐、表演皆好的“三好戏“。二、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
第六章 第一节 中国戏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