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与管理论文,理工论文论文,论文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与管理
内容摘要工业区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科技工业园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如何搞好高科技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是我们规划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期邀请了合肥、海口、苏州、上海等地规划工作者介绍方案、阐述体会、反思过去、总结经验,以供借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丝启示。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科研人员比例在全国名列前矛,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越条件。为了将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于一九八八年创立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合肥高新区),一九九一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方公里范围内实现了七通一平,建设各类房屋160多万平方米,创办企业540多家。一九九八年实现工业产值近80亿元。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环境舒适优雅,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区已初步形成,一九九七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亚太经合组织特别开放的四个园区之一。今天成就的取得与精心规划、严格管理是密切相关的。合肥高新区的规划工作始于一九八八年,经过规划选址、总体规划和扩区调整规划几个主要阶段,现就合肥高新区在规划和管理中重点思考的一些问题作一论述,以期得到同行们的指正。
1 规划选址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选址关系到能否发挥其区位优势,同时涉及到自身的发展模式和与城市的关系,对此工作必须极为慎重。回顾一九八八年,我国的高新开发区处于萌芽状态,规划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就规划选址而言,当时只有两种基本形态,其一是在城市的建成区划出一定的范围,该区域一般集中较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并具有一定的科技贸易基础。如北京的中关村和武汉的东湖区域。其优点是基础条件好、投资少、见效快,特别有利于科技贸易的发展; 不利之处是用地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受到一定的限制,新旧体制的矛盾突出,管理较为困难。其二是远离城市选择一片未开发的土地,形成一个基本独立的区域,如南京高新区,其优点是用地不受限制、管理矛盾少,主要的问题是基础设施投入巨大,职工就业交通不便。通过调查分析,上述两种形态不适合合肥高新区。鉴于合肥地处内陆而经济实力一般,我们将合肥高新区选址于合肥市西郊,它东起城市二环路,西临风景秀丽的蜀山森林公园,北接城市快速干道长江西路,南达312高速公路(见图1),总面积18平方公里。此选址有如下一些特点:
图1 合肥高新区区位图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根据合肥市总体规划,其西南区主要是科教和电子、机械工业区,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区域。合肥高新区是其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有利于同城市协调发展。
(2)紧邻城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高新区的东北部是城市的建成区,隔路与城市相连,是城市的自然延伸,可逐步发展成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水、电、气、公交等基础设施已通过城市道路延伸至高新区边缘。在高新区的建设初期,可充分利用城市的各项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条件,达到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
(3)交通便捷,内外联系方便。高新区由长江西路、黄山路、东流路三条主干道沟通市中心,并通过城市二环路与各区紧密相连; 特别是方便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入区创办实业,也有利于解决普通职工的就业问题; 合肥铁路西站紧邻高新区,312高速公路通过其边缘,相距骆岗机场仅七公里,客货运输都极为便利。
(4)环境优美,适合高科技开发、研究和生产的要求。蜀山风景区是合肥市唯一的自然风景区,由6000亩森林公园和近20平方公里水面的蜀山湖组成,高新区与之相邻,依山傍水,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为将高新区建成花园式的新城区提供了环境保障。
(5)地域上相对独立,用地条件好,发展空间大。高新区虽与城市相连,毕竟是一片未开发的土地,可根据高新区的特点规划建设,特别有利于建立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发展干扰少。从合肥高新区的建设发展和招商引资历程看,其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
[NextPage]
2 性质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宗旨是“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其性质是不言而喻的,但高新区究竟要建设成什么样的城市形态,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回顾当时我国先期建设的经济开发区和为数极少的几个高新区,从规划角度看,基本上属于单纯的工业区,其弊病是功能单一,服务不配套,生活欠方便。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开发区,其发展建设应该是有机的,充满活力的,决不能建成一个功能单一,缺乏生机的死城。尽管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对房地产业颇多非议,特别是怕担
“借发展开发区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风险,但我们根据合肥高新区的特点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仍然提出其性质应该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集科、工、贸于一体,多功能、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与管理论文,理工论文论文,论文.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