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第二次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本文写的就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是发生的一个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回答),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明确: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埋葬苏联红军烈士),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起因:五个红军要去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而其中一名战斗(契诃拉耶夫)牺牲在必经的一块方场上。经过:老妇人掩埋士兵结果:一位有斯拉夫母亲的喜烛点在苏联士兵的坟头,: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事件感人的因素: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4)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5)彻夜守坟,陪伴烈士——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3.)“黑色的大围巾”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感人的。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1)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2)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
蜡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