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东湖高中李宏春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文本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说教材《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的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根据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朗读,鉴赏品味语言,展开想象,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说学生高一学生初学写景抒情散文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没有什么情节,比较抽象;且景物描写又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比较枯燥;景情的关系对他们来说也比较陌生。因此,学生对这样的散文学习兴趣不会很高。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品味语言,体会感情。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说重难点根据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重点:品味语言、解读景物的特点、了解形散神聚的结构。难点:体会景物描写背后的情感及景与情的关系。说教学方法高一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已较强,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在形成之中,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感受法:即通过展示具体可感可视的图片,让学生对景物有实感,以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诵读法:散文重在抒情,而情感的把握首先需要通过朗读去感受和体会,以读促悟。讨论法:对散文的语言的品读,词语的理解,景物的特点,景物背后潜藏的情感,文章的结构特点等这些比较理性深层次的内容的学习,会出现一些分歧和碰撞,这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的探讨交流,以促进理解,达成共识。练习法:学以致用,散文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是散文非常常见的写作手法,通过学习后的模仿借鉴,既可加深对该手法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的能力。说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从自然的秋天说起,引入到文学作品里的秋天;展示三幅有代表性的秋景图,分别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悲凉之秋,王勃《滕王阁序》的壮阔之秋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绚烂之秋。让学生感受到,同为写秋,不同的作者,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自身遭遇不同,对秋的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自然引出了本文作者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秋景图呢?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展示目标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有限的,一篇课文的学习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并且要将学习的目标在课前先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学习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目标为:1、品味语言,体会感情。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首先必须对它有一个整体的观照,有一个大体的印象。散文的特点又是形散神不散,它虽然写的内容丰富,但一定有一个“神”即中心贯穿全文,统摄全篇,我们也要先抓住这个“神”去顺藤摸瓜。作者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一定对它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概括,而这样的概括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是对这个“神”的分解。因此,整体把握文章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1、齐读第1、2自然段,找出作者分别用哪些词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2、浏览3—11段,找出作者描绘了哪些典型的秋景来体现故都的秋味?(四)品读探究整体把握只是对文本的初步印象,真正进入文本的内核,还必须对它进行细致的精读、品味,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在上个环节把握了
故都的秋(说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