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
(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
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
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乃以人文化成天下。文化整合的过程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
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模式: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群体和谐:一是指国家、社会对民负责,以民为本,将爱民、重民、富民作为基本治国方略;二是指人生活在群体中,要树立群体意识、人对群体有责任感、义务感和奉献精神。
“以和天人”、“统和天人”。主张通过平天下实现天人和谐,即一种自然和谐。
三大和谐的关系:人际和谐是基础,群体和谐是核心,天人和谐是最高境界。
(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
。
。
。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一)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
学派
代表人物
传统文化典籍
传统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的基本范畴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尚书》《周礼》《论语》《孟子》
儒家政治思想
义利、民本、法治、德治、任人唯贤、修身、治天下
道家
老子、庄子
《老子》《庄子》
道家政治思想
法家
商鞅、韩非
《韩非子》
法家政治思想
墨家
墨子
《墨子》
墨家政治思想
(二)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时期)
特点:“儒道传而墨法废”。儒家政治思想逐步成为主流思想。
代表人物:汉朝董仲舒、汉武帝;唐朝唐太宗。
传统文化经典:董仲舒《春秋繁露》;五经博士注解五书:《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
(三)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完善的主要标志:一是宋明理学政治思想。代表人物: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湖北黄皮人)、朱熹、王阳明;二是宋代功利政治思想。代表人物:李觏、王安石、陈亮、叶适。
政治思想标志
主要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政治思想
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宋代功利政治思想
李觏、王安石、陈亮、叶适
(四)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
政治主张:反思中国政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
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
(五)思想转型期(近代历史时期)
特点:形成中西方文化冲撞,传统思想向近代性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