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分类及客体识别的脑机制研究摘要客体分类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其中最广泛研究的两种就是归类相似观和基于知识的归类观。这两种观点对上位、基位和下位水平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重要的是这不同类别间存在着范畴效应,不同的概念水平之间也存在着概念层次效应。自然类别的加工时间要长于人造类别,且脑定位亦有不同;各概念水平间加工时间也不同,基位水平的客体分类要短于上位和下位水平,且上位水平涉及更多的语义加工,下位水平涉及更多的视觉加工。对于各种类别的客体识别,研究者们从最开始一直到现在形成了四种理论,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客体识别。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范畴效应激活扩散模型入口水平理论分化理论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1分类(categorization)的依据分类就是将事物分为各种类型,人的分类能力属于脑的一种基本认知功能。人们可以按照很多标准对客体进行分类,如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也如生物属性。但这些标准本质上都是属于基于相似性的归类观或基于知识的归类观。最早提出的归类相似观认为,归类是根据类别成员彼此之间相似性进行的。基于相似性(Similarity)的分类观认为,影响个体做出归纳力度判断的是客体之间的特征相似等性程度,而不是类别相似性,或者,个体做出归纳力度(信心)大小判断的依据有两个因素:前提类别和结论类别的相似性,前提类别与包含前提和结论类别的最低水平类别的成员的相似性,如果这两个因素的值越大,即相似性程度越高,那么个体将会做出更大力度的判断。Medin提出了相似性的几个成分。首先,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应随着其共有特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共有特征数量的减少而减少。第二,特征与特征之间应该相互独立,而且必须以相加的方式来增加相似性。第三,构成相似性的特征应该处于同一抽象水平上。第四,这些原则应足以描述一个概念或类别的结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应当是由一系列特征组成。然而,相似性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有研究表明,人们可能并非总是用相似性来判断类别的结构,有时候人们可能会使用理论性和解释性的背景知识来进行类别判断。基于知识的归类观认为人们对事物的归类,不仅要对该事物各种客体、物理或事件的特征进行比较,而且还运用概念如何被组织的知识证明分类的合理性,并解释为什么某些样例可组织在某个范畴内。对于上位水平、基位水平和下位水平如何定义,Rosch认为,属于同一基位水平的物体在外形上相似,上位水平比基位水平更抽象和概括,而下位水平则是比基位水平更具体,而且,儿童在习得概念的时候,首先学会的是基位概念,她认为基位概念是最具包容性的概念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上位水平和下位水平间是相反的。上位水平只有很少的共同特征,而且是抽象的、功能性的特性。而下位水平就拥有很多共同特征,他们的这些特殊特性就像是基位水平特征的微小的知觉或功能模块。但是,基于知识的归类观则认为,人们对事物的归类,不仅要对该事物各种客体、物理或事件的特征进行比较,而且还运用概念如何被组织的知识证明分类的合理性,并解释为什么某些样例可组织在某些范畴内。 2客体分类的ERP研究最早将自然物体分类用于ERP研究的是Thorpe,其实验采用go/no
客体分类及客体识别的脑机制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