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13班吴名芳刚刚落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议题,通过了“峇厘岛路线图”。但老实说,这路线图具体有哪些内容,相信很多人都不甚了了。事实上,生活在地球不同角落的每一个人,包括在新加坡的我们,都已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气候变化。但普通市民如你我,面对今天这许多全球环保课题,总的感觉是“无能为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照样过着以往过惯了的生活。然而,我却在想,普通市民如你我,虽然在“全球减排”之类的课题上插不上话,但总能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做点儿什么吧?生活垃圾日益增加这就引出了我的问题:新加坡何时才会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做法? 想问这个问题,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因为我近来愈来愈不知道应如何处置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比如,家人喜喝某牌子的矿泉水,喝完后剩下一个个空玻璃瓶。常识告诉我不宜把玻璃制品掺杂在厨房垃圾之中,于是我和孩子把瓶子集中在大纸盒中,搬到公寓底层的垃圾槽旁边。但我却不知道垃圾处理员是否会看到我们的苦心,把玻璃瓶与其他类别的垃圾分别处理。纸张的两面都使用过后,就成了孩子口中的“paperforrecycling”(有待再循环的纸张)。我们通常也会把这类纸张收集在一个纸箱里,郑重其事地把纸箱放在公寓底层的垃圾槽旁边。同样地,我们不知这些纸张其后的命运。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公寓的垃圾处理系统,并没有设置垃圾分类桶,所有的生活垃圾都被混杂堆放在同一个大型垃圾槽里。问了一下周围的朋友,包括住在政府组屋、连地住宅的朋友,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每天扔下垃圾槽的生活垃圾,都未经过分类;事实上,即使你把经过分类的垃圾分放在不同垃圾袋里,也无济于事,它们最后还是会被混放在一起,除非你专程把分类垃圾送到远离家居的数个指定地点。从国外来的朋友,也多有同样的烦恼。一位欧洲朋友说,他甚至不介意把空玻璃瓶送回商店去。在他的家乡,买瓶装饮料通常需付一点押金,而退瓶时往往能取回比押金稍高一点儿的退款。日本朋友则常常提到她家乡的严格垃圾分类制度,并为今天无法为维护环境出一点儿力而感到不安。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事实上,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从自己的生活做起。在垃圾总量日益增多的今天,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把生活垃圾分成几大类(包括有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纸张、玻璃制品、电池类毒性垃圾等),就能极大地减少垃圾的处理量,最大化地利用垃圾资源。我们也都知道,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制度,在许多先进国家实行已久。今天的新加坡已跻身先进国家行列,环境保护方面也成绩斐然,但迄今所做的,仍大多停留在政府行为的层面上,在发动全民参与日常生活环保的方面,显然做得还不够。这里其实牵涉的问题有二:一是政府是否有意提高全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二是当全民具备了基本的垃圾分类意识后,我们的市政环保设施又是否能跟得上?这包括教导市民如何为垃圾进行分类、在不同类别的居民住宅区内(包括政府组屋、私人公寓、连地住宅)设立更多、更方便的生活垃圾分类箱、甚至在每周指定日子里到各居民区收集不同类别的垃圾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留意这片土地上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那常年清澈的蓝天、环拥市区的茂密绿色覆盖。每次离开新加坡,我发现自己的目光也开始投向在别处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与新加坡做一比较。很多时候,我为新加坡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为发展中国家急起直追的努力感到振奋;但与此同时,我也观察到新加坡与其他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的明显距离,察觉到新加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空间。这个“更进一步”的空间,于是就换成这样一个问题提出来了:新加坡何时才会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做法?: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0816班;执笔马致刚 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是吗?从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这怎不叫人寒心呢?更多环保作文()环境污染也使人类自食了苦果,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前人是怎样受到自然的惩罚的,这就是世界八大著名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本世纪4
环保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