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问题的由来和演变
概况
革命时期党对作风问题进行了系统概括, 阐明优良作风是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
执政初期党对作风问题作了科学论述, 指出作风问题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问题
新时期以来党对作风问题高度重视, 强调党风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一、优良作风是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指出优良的作风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
在《论联合政府》中, 毛泽东首次把党的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 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七大又对三大作风及其有关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 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体系。
1、优良作风之一: 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要有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经过延安整风, 全党在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七大强调不犯或少犯错误,这就要求全党在一切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
2、优良作风之二: 密切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工作作风方面的体现
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
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 阐述了群众路线包含的内容和实施的步骤, 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种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
延安整风期间, 党的许多领导人又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路线的思想。
七大反复强调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指出, 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
3、优良作风之三: 批评和自我批评
由于党内小资产阶级成分很多, 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比较突出, 加上党创建时理论水平较低, 民主生活不充分, 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十分不易。
土地革命时期为“三大作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 党的作风及其建设理论初步形成
1935年的遵义会议是党从危机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也是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党内分歧的成功范例。
3、优良作风之三: 批评和自我批评
鉴于王明错误路线在党内搞“残酷斗争, 无情打击”的严重教训, 毛泽东提出了“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以及“团结—批评—团结”这一解决党内矛盾的科学公式。
在这一正确方针的指引下, 党成功地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 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重大意义
七大第一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理论上的全面概括, 赋予了它完备的形态和深刻的内容。
历史完全证明, 党的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广大人民,战胜强大敌人的强有力的精神武器。
二、执政初期: 作风问题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问题
在全国胜利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就告诫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1953年, 毛泽东起草了对党内的指示, 要求结合整党开展反对官僚主义, 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行为的斗争。
党已经把作风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
1、反对主观主义,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执政党是胜利的党, 掌权的党, 比较容易产生不尊重客观规律, 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主观主义错误。
八大指出,执政党面临着新的条件和新的任务, 必须解决许多比过去更为复杂的和不熟悉的问题。
如果不努力提高马列主义的觉悟水平, 不学习新知识, 钻研新业务, 主观主义的错误就必然会发展起来。
党作风问题由来和演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