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3D电影光电成像原理.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3D影视拍摄播放原理探析材料物理二班:李峰王亲苗关键词:3D色差偏振全息技术摘要:2010的《阿凡达》算是世界电影的风向标,在这之后接二连三地出3D立体电影。它是如何拍摄,又如何使人产生立体感的。当然,如果你懂美术,知道摄影,会玩3dsMax。你会觉得“这很简单”,因为这本来就很简单(原理很简单),:肉眼看像:人有两只眼睛,一左一右,-5厘米的间距,我们看东西,之所以能分辨出哪个物体在哪个物体的前面,哪个物体在哪个物体的后面,能够判断物体的距离、远近,就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当我们看东西的时候,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两眼看像,由于漫反射,一只眼睛可以接收到另一只眼睛无法接收到的信息,从而两只眼睛将信息中和,通过大脑呈现出三维立体具有空间感的影像。我们看到的东西的聚焦点的位置,决定了感知这个物体的位置,聚焦点在屏幕上,所以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在显示器平面显示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看到立体的物体,那么就需要把聚焦点脱离开显示屏幕的平面,如下图所示: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3D显示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色差式3d立体成像色差式3d历史最为悠久,成像原理简单,实现成本低廉,但是3d画面效果也是最差的,需要配合色差式3d眼镜才能看到3d效果。色差式3d先由旋转的滤光轮分出光谱信息,使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进行画面滤光,是的一幅图片能产生出两幅图片,人的每只眼睛都看见不同的图片。目前较为常见的滤光片是红蓝、红绿,或者红请,但这种3d越来越少了有点:技术难度低,成本低缺点:画质效果差快门式3d技术快门式3d技术,使用一副主动式LCD快门眼镜,交替开关左眼和右眼,让左右眼看到的两幅图像在我们大脑中融合成一体来实现,从而产生单幅图像的3d深度感。其原理是根据人眼对影像频率的舒心时间来实现的,通过提高画面的快速刷新率(至少要达到120HZ)左眼和右眼各60HZ的快速刷新图像才会让人对图像不会产生抖动感,并且保持于2D相同的帧数,观众的两只眼才能看到快速切换的不同画面,并在大脑中产生错觉,看到立体影像。主动快门式眼镜都采用液晶控制开关,通过液晶分子的运动控制左眼和右眼的感知画面。永远只有一只眼能看到图像优点:3D效果较好,资源较多缺点:眼睛高科技,价格较高偏光式3D技术偏光式3D技术属于被动式3D技术,眼镜价格也较为便宜,目前各大影院都采用该技术。偏光式3D技术需要两台以上性能参数完全一样的投影机才能实现3D效果。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拍摄下景物的像,制成电影胶片。在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把用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胶片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体电影,就要在每架电影机前装一块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从两架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

3D电影光电成像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x545616
  • 文件大小267 KB
  • 时间2019-08-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