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为主要分析对象,以社会公正和工作效率为目的,依据法律规定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以及工资、保障等管理活动过程的总和。事业单位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考核评估、行政职务管理、员工奖惩、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管理等方面的构成。
一、事业单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 事业单位激励机制问题在于,一是缺乏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分类评价体系,实际考核评价效果不佳。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单纯依靠行政职务晋升激励中低层次管理人员很难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在薪酬保障机制中现有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制度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保障功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按照国家的工资制度进行工资分配,主要根据员工的职称和等级来确定收入水平,而聘用制员工则按合同协议由单位自筹资金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工资支付往往不能反映员工业绩和工作岗位差异,从而不能有效激励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工资分配、职称考核和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而且也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强大作用。要使每个人真正提高绩效达到激励效果,就不能把员工孤立地提出来,片面地大谈激励。激励是一个系统,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单位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任何把激励与其他管理活动相隔离的激励管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为此,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系统、合理的绩效考核成绩制度体系,才能实现更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绩效评估结果的目的。
二、事业单位实现有效激励的对策
,创建全面的激励机制从激励的内容上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前者作用于人的生理方面,后者作用于人的心理方面。首先,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相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所以, 事业单位人员激励要发现和体现差别。其次,员工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 事业单位应该适当调整激励机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再次,不应把人看成是单纯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人,而应看成是社会人和本单位的主体,应该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的刺激虽必不可少,但因人而异,事业单位对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内在精神方面的激励显得更为重要。除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外,还应注重精神激励(评选优秀等)、工作激励(如晋升、授予更重要的工作)和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这种激励持续时间长,激发的作用也更大。
,建立高效的考核体系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不时地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的投入和回报作比较,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这一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