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1《论语》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定公时为司寇,曾周游列国,。后归鲁从事著述,编订了《诗》、《书》等古代重要文献,并根据鲁史编修《春秋》。相传有弟子3000人,其中可考者70余人。死后,弟子及后学记录他的言行,为《论语》20篇。本文即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论语的内容不仅反映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当时的社会风貌,还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艺等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他认为应该“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论语》语言简朴、生动、通俗、深刻,具有格言特色。《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匈,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课文注释】《论语·季氏》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颛臾(zhuānyú):春秋小国名,附属于鲁国,故城在现在的山东省费城县西北。: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他和冉有都是孔子弟子,当时为季氏的家臣。: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事:指战事。:岂不要责备你们呢?无乃:岂不,恐怕。过:责备,动词。是:复批代词,起将宾语“尔”提前的作用。与:通“欤”,相当于“吗”。:已故的国君,东蒙:即蒙山,在山东省蒙阴县南。主:主持祭祀的人。:在(鲁国)国境之内。:国家的臣属。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这里指鲁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指季康子。春秋时对大夫、先生、长者都可称“夫子”。:古代史官。,不能者止:度量自己的才力以就其位,:施展,摆出来。列:职位。12.“危而”三句:人家危险你不扶持,人家跌倒你不搀扶,那又何必用你们去当辅佐呢?相(xiāng):指辅助别人的人。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指责冉有他们失职。(sì):指犀牛。押(xiá):关野兽的笼子。:占卜时用的龟甲。玉:祭祀时用的
2季氏将伐颛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