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客家方言_粄_类词与客家民俗.pdf.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  •÷
2010年第 1期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 144期

No. 1 2010 Journal of J in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44
˜
客家方言“粄”类词与客家民俗
练春招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632)
[摘要] “粄”是客家方言的特色词。在各地客家方言中,其使用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和丰富性,对外
则显示出较强的排他性。本文主要从客家方言丰富多彩的“粄”类词透视客家的民俗风情。全文分四部分:
一、客家方言“粄”的独特性;二、客家方言“粄”的一致性;三、客家方言“粄”的丰富性;四、“粄”与客家的民俗
风情。
[关键词] 客家方言; 粄; 民俗风情
[中图分类号] H1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5072 (2010) 01 - 0122 - 05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既是民俗文化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是日,取鼠麴汁蜜和
的组成部分,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粉,谓之龙舌米半,以厌时气。”《玉篇》食部:“饣半,
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变体,它通行于某一地区, 屑米饼。”《正字通》:“饣半,饼别名,六朝人呼饼
是维持该地区社会生活的纽带。方言词语不仅为饣半,或麦面、或屑米为之。旧注: 专属米饼,
仅是语言符号,而且是具有象征作用的民俗符非。”《南史· 齐宗室传· 衡阳王道度附萧钧》:
号,它们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大的作“(钧)所生区人病,便加惨悴,左右依常以五色
用。由于“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民俗具饣半饴之,不肯食。”又《孝义传上· 郭世通附郭
有很强的地方性,表现这些民俗的方言词语也原平》:“原平号恸,日食麦饣半一枚,如此五日。”
就有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本文主要从客家可见,“粄(米半、饣半) ”是一个古语词,但这个词现
方言的“粄”类词透视客家的民俗风情。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用,其他方言也基本不用,
而独在客家话中保留了下来。下面是《汉语方
一、客家方言“粄”类词的独特性言词汇》所列各地方言统称词“糕”的不同说
法[ 1 ]127 :
“粄”是客家方言的特色词, 各地均读作
“bǎn”,本字为“粄”。这是一个承传词,《玉篇》北京济南西安太原武汉
糕 55 糕 213 糕 21 糕 11 糕 55
米部:“粄, 米饼。”《广韵》上声缓韵博管切: kau k kau kau kau
“粄,屑米饼也。”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 18 成都合肥扬州苏州温州
44 212 21 44 21
引晋· 葛洪《要用字苑》:“(粄)布满反,餈类糕 kau 糕 k 糕 k 糕 k 糕 k
也。”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 酒食》:“色作一
长沙双峰南昌梅县广州
合者皆糖蜜,副起粄法、湯胘法、沙碁法、甘口
糕 kau33 糕 k 55 糕 kau42 粄 pan31ε31 糕 kou53—55
法。”文献记载尚有异体字“米半”、“饣半”,《广韵》 33 55
粑粑 pa pa 粑 po
亦收了这两个与“粄”同音同义的

客家方言_粄_类词与客家民俗.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uxwivg04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2-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