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1)“常用逻辑用语”是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常用逻辑用语,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更好地进行交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错误。(2)“常用逻辑用语”应通过实例理解,,而应该通过数学和生活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意义,体会常用逻辑用语的作用。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只要求通过数学实例加以了解,使学生正确地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3)“常用逻辑用语”“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不仅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载体,而且需要把常用逻辑用语用于后继的数学学习中。(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以及会对新命题作出真假的判断; (3)情感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 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问题1: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p且q”.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三、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归纳总结: 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四、学生探究问题2: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判断真假。(1)27是7的倍数; (2)27是9的倍数; (3)27是7的倍数或27是9的倍数;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或”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归纳总结 ,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 ,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p∨q”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三、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3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p∨q”,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或”联结两个命题,根据“或”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或”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课堂练习课本P17练习1,2反馈学生掌握逻辑联结词“或”的用法和含义的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课堂小结1、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且q”. 2、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 ,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如果是真命题,那么p∨q一定是真命题吗?反之,如果p∨q是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 ,. ,自主完成课后练习。(根据学生实情,选择安排) 课后练分”是() “方程x2=2的解是x=±是() “或”“且”“非”的复合命题 ,则┐p( ) . .D. “梯形的
§1.3.1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