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将实现交通管理系统跨区域、跨部门的集成和组合,将会更加有效地配置交通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大数据产生正能量,将使交通管理的效率提高数倍。大数据,通常是指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是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2011年发布研究称,“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应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正如麦肯锡所言,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信息时代典型特征的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大数据被称为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IBM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这些数据的规模是如此庞大,以至于完全不能用G或T来衡量。那么,当大数据的浪潮拍向智能交通岸边时,将为智能交通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交通监控:数据挖掘提升监控价值视频监控系统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几乎与平安城市建设同步,甚至早于平安城市建设。早在2002年6月,科技部就确定了首批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上海、广州、深圳、中山、天津、重庆、济南、青岛、杭州等9个城市成为首批试点城市。而平安城市建设最早始于2004年。早期,各地方政府建设安装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金问题,因为安装视频监控“只投入、不产出”。后来逐渐认识到,维护社会治安离不开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才得到重视。但是,在交通领域,安装视频监控往往被认为是“有投入、有产出”,这个所谓的“产出”就是交通违章罚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补贴”建设交通电子眼的投入,或快速归还BT、BOT、BLT模式的建设投资。视频监控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有一个独特而又形象的名字--电子警察,寓意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就像忠于职守的交警一样,明察秋毫、执法公正。出于执法的需要,能够识别车牌逐渐成为交通监控的基本要求。可以说,是交通监控带动了高清监控的技术发展。近年,智能高清监控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交通领域高清监控的普及,让交通监控率先进入大数据存储时代。 2008年,陕西省府谷县发生“5·29”特大持枪抢劫杀人案。案件发生后,公安部及陕西省、山西省公安机关围绕案发点辐射临近的山西、河南、河北、内蒙等地,提取所有方向通往府谷县公路的80余个收费站监控录像资料,提取的监控录像资料总计达5万余小时。为了提取和保存这些录像资料,府谷县城的移动硬盘一度被警方买空,警方不得不向山西省求援,光购买移动硬盘就花了七、八万元。警方通过对这5万余小时监控录像的抽丝剥茧,终于发现了有用的线索,最终破了案。尽管那时还是标清监控时代,但这一案件已经彰显出交通监控大数据的典型特征。安装在高速公路或收费站的电子监控,不但成为交通执法的得力助手,还为许多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不但能够为跟道路交通安全有关的案件提供直接的视频证据(比如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等),还为许多发生在道路以外的不归交警管辖的恶性案件提供了直接视频证据,比如有些犯罪分子实施抢劫、杀人后驾车逃跑,刑警通过提取高速公路电子眼视频图像最终破案,这种案件近年数不胜数。海量视频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视频监控图像的价值。视频监控图像往往是事后查证的重要证据,监控图像的存储时间往往都在1-3个月甚至更久。随着高清监控需求的不断增长,用户的图像存储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一路1080P高清摄像机,24小时录像产生的数据量为84GB,30天录像数据量为2520GB,1年录像数据量为30TB。目前许多交通监控项目,图像采集动辄都是几千路。以重庆为例,仅重庆高速公路视频监控数据每天就达到50T。因此,未来交通监控的视频数据量将呈几何级增长。车联网与大数据随着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大数据为前提的车联网应运而生。车联网的发展,给智能交通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和普及,大数据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方式,人们通过上传数据、共享数据,共同完成数据收集的过程,分享数据处理结果,形成良性循环,彻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深圳硕极科技推出整合全国主要城市停车场资源的“停车百事通”应用软件,通过手机端平台,发布和提供全国停车场车位信息,帮助车主随时随地掌握周边停车位信息,有效提高车位利用率和
智能交通步入大数据时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