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教学目标1、读懂两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6、学会配乐吟唱两首古诗词。教学重点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教学难点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孩子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背诵唐诗。的确,唐代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唐代诗人,又喜欢他们的哪些诗词呢?(同学们交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的三首诗词。(板书:古诗词三首)它们是《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1、以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及背景。(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谁能谈谈自己对他的了解?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2)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2、出示小黑板,教师范读古诗并指名朗诵古诗。3、解题。敬亭山: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坐。连起来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1)自读,读准字音,熟读诗文。(2)借助注释,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诗句,不懂的作上记号。(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互相交流对诗句的理解: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4)全班汇报交流。要点提示:尽:无,不见了。“众鸟飞尽,孤云独去”之后,更让人觉得静寂难耐,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厌”当满足讲,“相看两不厌”指诗人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和他相视,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表达诗人与敬亭山互为知己的情感。“只有”两个字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四、教师小结。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一堵这首诗吧!2、背诵全诗。五、学习《望洞庭》 1、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洞庭湖的资料。 诗小结: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被它吸引,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一千三百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这一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出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作。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在《独坐敬亭山》的基础上,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自学诗文,理解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并联系当时的情境,理解诗句,不懂的作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互相交流对诗句的理解: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4)全班汇报交流。 要点提示: 诗人把面积广阔的洞庭湖看成一个小水潭,表现了诗人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