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俗文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粽文化的起源及其演变刘石林收稿日期:2010-05-10作者简介:刘石林(1942—),男,湖南汨罗人,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屈原作品与民俗文化。(汨罗市屈原纪念馆,湖南汩罗414402)摘要:粽子是端午节的节令食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原始功能是祭龙祭祖的祭品、治病的保健食品、和谐邻里增进友情的礼品,自屈原投江殉国后,粽子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提升,成为人们纪念屈原,缅怀先哲,弘扬爱国精神的载体,即独特的民俗文化———粽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渐成为市场的时令商品,畅销海内外且倍受青睐。怎样继承和弘扬这一民俗文化,挖掘其文化蕴涵,是值得认真探讨的。关键词:民俗文化;端午;粽子;探讨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672-738X(2010)04-0049-04粽子像中秋月饼一样,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节令食品,每到端午前后,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弥漫着沁人心脾,令人垂涎欲滴的粽香,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户外还不时传来美妙动听的儿歌:“粽子香,香满堂,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是端阳。”“五月五,过端午,外婆接我去做客。舅妈教我包粽子,舅舅教我编竹船。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飘过河。飘过河,干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汨罗江,长又长,外婆接我过端阳,一不要你的饼,二不要你的糖,只要你的黄壳粽子给我尝。”粽子,经过数千年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粽文化。探讨粽文化的历史,了解粽文化的现状,使之为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建设,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一、粽子的起源、演变与功能及其精神寄托粽子又叫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鹜”者,鸭也,即烹鸭作肴。至今贵州很多地方还有端午划龙舟抢鸭子的习俗,大概就是为了“烹鹜”。“角黍”即粽子。“角”是言其状,“黍”是言其质。“黍”即小米,小米之糯者古称“黍”,粳者古称“稷”。《风土记》还说:“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菰俗称茭白,汨罗一带称高笋,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叶修长,用菰叶包上黍米,成角状,再用淳浓灰汁煮之。“淳浓灰”即稻草灰,含有很高的碱分。古时没有食用碱,而煮粽子必需用碱水,方才色黄味香,于是就用稻草灰过滤的水来煮粽子,这种煮法,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不过现在没有人用茭白叶包粽子了,因为茭白叶窄而长且硬,根本无法包,古代的茭白是一种谷类作物,植物学家考证,因生长期太长,谷粒成熟期不一,且产量不高。特别是南北朝以后,受到菰黑粉菌的侵入,使其无法正常开花结实,却刺激了茎基部细胞增生,形成肥大鲜美的“茭白笋”,变成了蔬菜,其叶大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变得修长而硬实,无法做包粽子的材料。粽子究竟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现在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便已有之。结合上文关于菰的演变的考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可成立。再看看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关于粽的注释:“粽,芦叶裹米也。”这里说的包粽的材料不是菰叶,而是芦叶。芦叶就是芦苇的叶子,芦苇在水乡随处可见,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比菰叶宽而柔软,秆柔而韧,秆和叶的用途都极广。《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命泽人纳材苇”,以供应军需及各种用途。“季夏”是古历六月,可见五月的时候,芦叶是既成熟,又未老化的时候,采来包粽子是最佳时期,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是用芦叶包粽子的。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许慎是公元58~147年的人,而周处是公元236~297年间的人,周处比许慎要迟100多年出生,为什么迟100多年的书记载的比早100多年的书记载的同一事物还要久远呢?这主要是两种书的功能不同。《风土记》是一本记载风土人情的书,所以它侧重于溯源,同书还记载:“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所以叫粽子,且是“古人”所为,说明它起源久远。《说文解字》是解释字的,可能当时就已经没有人用菰叶作粽了。那么,粽子有些什么功能呢?。粽子又称“角黍”,“角”即是言其形状,同时也表其功能。说上古时有一种神兽叫“獬豸”,独角,有辨别曲直之功能,见人争斗就用角顶理亏的一方,听见人争论就指斥歪曲正义的一方,还能解人犹豫,判定吉凶,是人们求助的对象。由此引申,人们以角为贵,凡有角之动物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如羊、牛、鹿、犀牛等,就连想象中的龙也给安上两支角,角是沟通人神的灵物。把粽子制成角形,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角形的粽子就与神兽獬豸和动物角一样成了沟通人神的灵物,用它来祭祀带角的神兽,特别是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龙,那是肯定能得到带角神兽特别是龙的青睐和庇佑的。我们的祖先,一直把已故的先人当作神供奉,祠堂是一个家族祭祖的地方,各

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zhlyb
  • 文件大小67 KB
  • 时间2019-08-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