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二)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二、难点、重点分析实词析疑:观:①观察。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景象。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宫廷中高大的楼台(读gu2n)。例:大王见臣列观。④对事物产生看法。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名:①名义。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②命名。例: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而此独以石名,何哉。③著名。例:有仙则名。④说明、说出。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文:①文字。例: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文曰“初平山人”。②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③纹理。例:文理有疏密《活板》)。④掩饰(读w8n)。例:文过饰非。求:①寻找。例:求人可使报秦者。②请求。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③探究。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④索取、要。例:以空言求璧。舍:①房屋。例:屋舍俨然。②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③同“捨”(读sh7),放弃。例:便舍船,从口入。言:①言语、言论。例:以空言求璧。②说。例: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险:①高山。例:险以远。吾与汝毕力平险。②险要。例:江山险固。孰:①谁。例:其孰能讥之乎。②通“熟”,仔细。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常:①经常。例:千里马常有。②平常。例:非常之观,以上是多义词。加:更。例:则其至又加少矣。相(xiàng):帮助。例:无物以相之。父:通“甫”,古代男子名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 以上的字在文言文中有特殊用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4ng)之何可胜(sh5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4.“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