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 【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学情分析】“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教学目标】 、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看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 “毫米”。(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①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②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③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①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②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1)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师:谁说说1毫米有多长? 学生发言。师总结:在刻度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