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娘子关前》.示例之二.docx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娘子关前》.示例之二..docx教学目的 1学习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了解本文以行军路线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以还我河山为中心,运用小标题把许多零散的材料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结构上的特点。 3了解本文平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特色和多种表达手法的综合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设想 1本文善于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抒情,并在平实的叙述中蕴涵着丰富深刻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深入理解,做到浅文深教。 2通过有启发性的导读题的设计,积极引导与组织学生逐段研读课文,加深对课文丰富的内容和写作特点的理解,领会本文在表情达意上的独到之处。 3根据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为帮助学生理清行军路线,可绘制简图运用幻灯或投影辅助教学。应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段,来启发、指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练习,注重能力培养。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步骤与方法第一教时教学要点默读全文,理清行军路线和组材线索,抓住每一部分的关键字、词、句、段,了解各部分的内涵。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威尼斯》是篇游记散文。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复习已学知识,请学生回答。现在我们来研读周立波写的记事散文《娘子关前》看作者是以什么为中心以什么为线索,按照什么顺序,把零散丰富的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的。 2简介作者与解题。 1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周立波的一篇文章,课题是什么?该文节选自什么书?谁能简介一下该书的作者。教师提示、总结学过周立波的《分马》,节选自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周立波1908—1979现代作家,湖南益阳人。原名周绍义,立波是笔名,由英文解放的译音而来。 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开始,在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和晋察冀边区任战斗记者。 1948年底完成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除此以后还写有《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著作。 2解题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这一年的冬天至38年的春天,周立波曾作为八路军战地记者走遍了华北前线,行程达2500余里,并于6月份撰写了报告文学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该集作品热情歌颂了八路军英勇抗日的精神和革命人民伟大的民族气节,控诉了敌人的罪行,揭示了敌人必然灭亡的命运,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娘子关前》就是其中的一篇。 3自读课文,并依次完成下列作业。 1利用工具书掌握并理解下面字、词的读音与含义。提出下列字、词供参考第一部分的①狭隘ài——宽度小;②抽屉ti;③匍匐púfú——爬行;④透人心骨——渗透到人的内心和骨髓里。第二部分的⑤井陉jǐng县;⑥水门汀tīng⑦喧嚣xuānxiāo——喧嚷;⑧村妪yù——生活在农村里的年老的妇人。第三部分的⑨伶俐líng·lì——聪明、灵活。第五部分的⑩轮廓lúnkuò——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第六部分的驼tuó着。第七部分的褴褛lánlǚ——破烂;13和谐héxié——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2本文记叙作者一昼夜间随八路军某小分队奔赴河北抗日前线的行军过程。他以行军路线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把丰富的材料贯串起来。试拟出作者的行军路线和组材线索。教师提示、总结行军路线八路军某小分队从山西昔阳东治头出发北上,在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脉的荒山巨岭间迂回,经平定县的营庄,在这儿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出发,经固兰,于下午四时到了河北井陉县蒋家村,并潜行于该县境的敌人封锁区,来到井平公路旁边的核桃园,这时已是夜晚,小分队继续往桃水桥前进,过桃水桥和正太铁路来到娘子关前,半夜又翻越一座大山,于天亮来到了一个小村,过了娘子关,开始走出了敌人封锁区,当小分队进入敌后我军的根据地时已是次日上午。组材线索从远离封锁区→接近封锁区→通过封锁区→离开敌占区→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作者通过这样的路线和线索,把许多零散的材料贯串起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本文不是单纯记叙行军经历,而是以行军路线为经,以有关敌我双方情况的见闻与感受为纬,着重写了日寇肆虐的暴行和我方军民同仇敌忾两大方面,是通过七个有机联系的片断来表达的。请以简明的语言写出每一片断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总结第一部分写行军在山路上的所见寂寞、荒凉、贫瘠的山岭和敌人烧杀抢掠的罪行,反映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的苦难。第二部分写敌占区的荒凉而凄冷的景象和普通村妪、广大人民对抗日部队的热情,反映了敌人的虚弱本质和爱国人民力量的伟大。第三部分写通过敌人封锁区的艰险和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气概,反映了抗战队伍不怕艰苦、英勇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四部分写日寇的疯狂屠杀和横尸遍野的战区惨象,反映了敌人色厉内荏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命运。第五部分写顺利离开敌占区,护送的同志来告别,反映了革命同志间的浓厚情谊。第六部分写抗日志士在路坏风寒口渴等恶劣条件下一天一夜走

《娘子关前》.示例之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花落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