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露珠》的教案.docx《小露珠》教学设计之一作者王英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八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越……越……"造句。 3理解课文,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见过小露珠吗?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又在什么时候消失?你注意观察过它吗?你有没有发现过它美丽的外貌和美好的品格?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28《小露珠》齐读课题二、自读文章 1、请大家带着问题来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并在读准的地方打上记号。 2、学生自读课文三、范读课文 1、交流在读书中碰到的问题 2、读课文 3、谈谈你觉得老师哪儿读得好四、指名读课文 1、请大家模仿老师再来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四人小组交流,尽量自己解决露珠即露水,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钻石金刚石或泛指硬度很高、可做轴承和装饰品的各种宝石。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晶体矿物。珍珠贝壳动物体在一定外界条件刺激下,分泌形成的固体粒状物,有明亮、艳丽的光泽,可做装饰物,也是一种药材。夜幕降临夜间,景色迷茫像被一幅幕布遮住一样。黎明天快要亮的时候。俊俏相貌美好、漂亮。 4、对不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五、指导书写"临"要写得左窄右宽,第二笔的竖不要写成撇。"喇"中间是束。"衰"中间是"口"字加一横。六、作业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8《小露珠》。齐读课题 2、小朋友,你看见过小露珠吗?出示。课件小露珠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那你在这节课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讲读第一段 1、刚才有同学想知道小露珠出现的时间和形成的过程。我想大家只要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答案就会出现在你的小脑袋里。 2、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出现的时间晚上到第二天的黎明;形成过程;出现的地方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课件演示小露珠的形成过程你觉得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学生自由发言练读指名读齐读三、读第二~五自然段 1、过渡晶莹透明的小露珠爬呀、滚呀,它是多么高兴啊!你看出示。课件花儿在向它招手、荷叶在向它微笑,小动物更是对它喜爱无比,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第二~第五自然段,思考小露珠来到了那些地方?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 2、由朗读 3、交流;小露珠来到了哪些地方? 4在这些地方小露珠碰到了哪些小动物呢?他们是怎样赞美小露珠的?你再想想小露珠会怎样回答呢? 请同桌挑选最喜欢的一段读读、演演。 5自由读 6老师把小露珠的经历拍成了动画片,可是来不及配上声音,有哪些小朋友愿意当小配音演员的?等会老师还要请你们说说为什么这么读、这么演? 7学生根据刚才交流的进行表演 8交流为什么这么读、这么演 1、体会小露珠的美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板书外表美闪亮透明圆润理解闪亮、透明、圆润 2、体会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习性蹦到、爬到、落在 9那我们应该怎样把它读好呢? 10指导朗读"那么……那么……那么……""蹦到""爬到""落到" 11练读、指名读 12、拓展小露珠又来到那些地方?碰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么赞美小露珠的? 13为什么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自由发言四、讲述第六自然段 1、纯洁可爱、美丽大方的小露珠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也迎来了太阳公公的出现出示。课件,此时的小露珠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呢? 2、指名读第六自然段,思考阳光下的小露珠给万物带来了哪些美丽呢? 3、出示。课件填空小露珠_______霞光,使_________都变得__________,连_________、树木也都__________理解"衰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小露珠会使衰老的花草树木显出生机? 4、指名读"金黄的向日葵……戴上了美丽的珠宝。" 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比喻的好处 5、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把它读好? 6、练读 7、指名读、评价 8、齐读 9、你觉得小露珠美吗?美在哪里?学生结合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来读板书品格更美无私奉献五、讲述第七当然段 1、过渡是啊,小露珠在阳光反射下,把美丽带给了大家,但她自己呢? 2、自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3、交流紧扣"笑着"两字展开第七自然段的教学 4、是啊,小露珠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消失在太阳公公温柔地抚摩下,它为什么还笑着呢? 5、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6、交流主要引导学生从小露珠认为能给别人带来美丽就是最快乐得来讲。 7、因为这样,大家多么希望把快乐天使——小露珠留住啊,你看——引读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你听——引读喇
《小露珠》的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