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产业哲学
曾国屏
“产业哲学的兴起”是哲学对于产业和产业发展的关注与追问: 哲学以自己的方式追问究竟何谓
产业, 什么使得产业成为产业, 产业对于人和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
一
面对近代产业革命引起的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指出: “工业的历史和
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 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
人的心理学”; “工业是自然界对人, 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马克思, 第 88 -
89页) 恩格斯也指出: “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 是整个社会的运动的
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第 35页)
在产业概念的历史演化中, 重农学派时期产业主要是指农业。在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后, 产业主
要是指工业, 常常等同于工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服务业的发展, 产业扩展到包括农业、工业、服务
业及其细分各产业, 乃至“到了今天, 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
(苏东水主编, 第 6页) 。
逻辑地看,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
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
活资料的时候, 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 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
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第
67页) 。
历史地看, 人猿相揖别、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以及人的社会性发展, 是通过工具和生活资料
的制造及其社会性的生产和扩散来实现的。在辛格等人主编的八卷本《技术史》一书中, 所谓的周
口店产业(Choukoutien, 中译本作“周口店文化期工艺”) 出现在这样的时期, 即从“偶尔制造工
具”到“常规性工具制造”的时期; 北京人已经成为“经常的、系统的工具制造者”(辛格、霍姆
亚德、霍尔主编, 第 14 - 18页) 。通过“常规性”生产即产业化过程, 个别的、偶然的和不自觉的
人工物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化的人工物。从这个意义上讲, 产业就是人工
物的社会性生产和扩散的过程。因此, “产业化就是人工物的社会化, 产业是社会化了的人工自然”
(雷毅, 第 62 - 65页) 。
产业的发展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中实现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分
工, 导致不同产业部门的形成。社会生产力包括着生产者、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当我们
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时, 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智力和技能上的理解; 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不在社会
· 4 · 《哲学研究》2006年第 8期
生产关系之外, 而在社会生产关系之中。在现实的生产劳动中, 这种潜在的生产力与(不可割裂的)
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 才能实现对于人工物品的“常规性”生产, 转化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由
此看来, 产业是物化了的社会生产力, 或是社会生产力的感性现实。产业即是实现了的社会生产方
式, 或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感性现实。
以上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产业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