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安陶瓷基地高安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建陶基地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在近30年的艰苦创业历程中,曾经有过辉煌的历程,赢得了“釉面砖王国”、“建材大县”、“新兴瓷城”的美誉;也曾有过挫折,滑向低谷。进入21世纪后,高安建筑陶瓷业不断复苏,并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高安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把建筑陶瓷产业作为市域经济支柱产业来培育扶持,开发建设高安市建筑陶瓷工业项目区,努力把高安打造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建筑陶瓷产业专业基地。目前,高安整个陶瓷产业的发展正在朝着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迈进! 高安陶瓷;潮起潮落几度兴衰高安陶瓷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高安文物志》记载:早在宋代,高安就已生产陶瓷。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高安陶瓷业由于小手工业者经营,采取简易生产方式,沿袭仿烧民间盛行的一些传统用瓷,产品仅有缸、坛、罐、钵、瓮等,只能维持自给自足,未能形成规模生产。建国初期,党和政府积极恢复、扶持发展手工业的一系列政策,使高安陶瓷业得以加快发展,一大批陶瓷手工业作坊应运而生。进入人民公社以后,全市已建立起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陶瓷生产企业,。但这个阶段的陶瓷业仍以生产日用瓷、工艺瓷为主高安建筑陶瓷产业的迅速崛起,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1月,高安第一片釉面砖在八景陶瓷厂问世,。基于县域经济大厦有赖于支柱产业支撑的认识,当时,高安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加速发展建陶产业,把高安建成建材大县”的发展战略,一个发展建陶产业的浪潮在高安涌动,到1995年,高安建筑陶瓷生产达到历史高峰,全市有19家瓷厂52条生产线,建筑陶瓷业成为高安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釉面砖产量大,1995年,全市釉面砖产量为1700多万平方米,占全省同类产品产量的1/2,占全国的1/8。当时,全市共有“高峰牌”、“红梅牌”、“上游牌”、“雪山角”等11个部优和省优产品,5个荣获全国博览会金奖,6个列为国家A级产品。“上游牌”瓷砖在1991年全国行检行评中名列第三(江西第一)。1992年全国釉面砖“十佳”,高安就占了“三佳”,在同行业中传为佳话。高安建筑陶瓷业走过一段辉煌的历程以后,由于受市场变化、资金紧缺、改制滞后等因素影响,逐渐步入低谷,部分起点低、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企业先后被迫停产关闭。到2000年,全市19家瓷厂有12家停产,52条生产线有35条停火,从业人员由13000人减少到4000人左右,产值仅有17437万元,上交税金793万元,不到1995年上交税金的30%。面对迅速滑坡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后建筑陶瓷业不仅全面恢复正常生产,而且先后扩建改造10多条陶瓷生产线。与此同时,全市依托产业和园区招商,先后从广东、浙江引进外商,在高安新世纪工业城新建金盛、美康、奥丽斯、太阳等陶瓷企业。2005年,全市12家陶瓷企业,拥有33条自动化生产线,从业人员4600余人,生产各类瓷砖4780万平方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目前,正在筹建的陶瓷生产线有20多条,高安建筑陶瓷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八大优势:助推高安陶瓷快速发展高安市大力发展建筑陶瓷产业和开发建筑陶瓷工业项目区,至少有以下8个方面的比较优势: 1、陶瓷资源优势。一是高安及相邻县市交界处,探明陶瓷原料储量达5亿平方米,预测储量10亿立方米,拥有生产内墙砖、外墙砖、地砖的全部矿种和除广东黑泥以外的生产抛光砖的绝大部分矿种,而且储量大、品位高,可容纳400条生产线生产100年以上。二是经过长期的开发实验,高安建筑陶瓷生产原料已基本实现本地化,可大大节约原材料成本。三是高安陶瓷原辅料不仅储料丰富,而且品位很高。比如高安瓷土矿不仅分布广泛,黄沙、新街、太阳、灰埠、汪家、兰坊、荷岭等乡镇均发现瓷土矿,而且二氧化硅含量普遍高于60%,三氧化二铝含量普遍在20%左右,%,高的也只有4%左右。四是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陶瓷原辅料地勘工作,找矿前景乐观。 2、交通区位优势。高安区位优势明显,东邻省会南昌,距昌北机场仅60公里,320国道横穿境内50多公里,6条省道在市内联结成网,乡乡镇镇都通了水泥(柏油)路。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位于赣粤高速公路和沪昆高速公路交汇处,浙赣铁路5个货运站的中心点,紧邻南昌、樟树水运码头,处于西北部资源分布扇中心点和“长珠闽”市场销售扇的中心点,可以从整体上构成“西北资源、基地生产、东南销售、两扇齐动”的发展格局。高安市汽车运输业闻名全国,位列全国汽运业四强县市之首,拥有各类营运车辆1万多辆,5吨位以上的长途货运汽车8000多辆,信息公司500多家、汽运公司170多家,组建了高安、江龙、瑞州3家汽运集团
江西高安陶瓷基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