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2、过程与方法:⑴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背景资料,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⑵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揣摩关键词语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学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要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教学方法1、资料搜集法: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帮助理解文章主题。2、阅读体验法: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默读、跳读、指读、齐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一心灵融入浓浓情感之中。教学重点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本文转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学难点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同学们回忆、讨论。教师归纳、明确答案。) 作者简介(见课件第3张)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作背景(见课件第4张)《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见课件第6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ao ,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是 散文 。 二、阅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读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见课件第7张)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不逊()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3、解释下列词语。(见课件第8张)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匿名:不署名或不写真实姓名。匿,隐藏。诘责:质问并责备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三、自学指导:阅读课本注释及手头资料,了解课文故事发生的
《滕野先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