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病科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
概述
病例定义
疾病的监测
预防和控制
样本的采集等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临床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概述-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 A, 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组(Coxasckievirus B, CVB)的1、2、3、4、5 型等;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 ECHO)等。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CoxA16
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1959年提出HFMD命名,HFMD在全球广泛流行,无明显的地域分布。
发热, 不适, 咽喉肿痛, 口腔、手、脚侧面及掌心、屁股出现小泡
传染性极高
病程约1周
1972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1974年Schmidt等首次发表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例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1969~1973年)中分离到EV71。
随后,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有EV71流行的报道。EV71感染可引起HFMD、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但更多情况下是产生隐性感染。同脊灰病毒相似,EV71对脊髓前角细胞具有一定的组织嗜性,是最常见的引起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id paralysis,AFP)的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
EV71潜伏期一般为3-7天,感染EV71后,患者发病1-2周内可自咽部排出病毒,从粪便中排毒可持续至发病后3-5周。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疱疹破溃后病毒排出。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
概述-病原学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概述-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医学会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