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国失掉自信力吗》一文论证过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驳论方式”等论证知识。教学方式:谈话、讨论、范例解剖。教学重难点:“驳论方式”知识的讲解;鲁迅对对方论据的剖析。教学过程:一、导入例题引入:日本首相安倍在日本战败七十周年发表讲话,讲话中有这样一段:“现在我国国内战后出生的一代已超过了总人口的80%。我们不能让与战争毫无关系的子孙后代担负起继续道歉的宿命。”意思是说,现在的日本人和过去的战争无关,他们不应该为过去的战争道歉。(出示PPT)这种态度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世界各国正义人士的批驳。假设由你来写一篇批驳的文章,你将如何批驳?(出示PPT)教师指导:议论文是用来说服别人接受自己观点的文章,议论的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我们要想驳倒别人的错误言论,应该如何反驳呢?如果想反驳别人的看法,应该怎么做呢?教材的知识短文为我们做了介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二、阅读知识短文教师指导:通过阅读知识短文,找到文章所说的几种驳论方式。(出示PPT)问题是如何直接反驳论点?凭什么说对方观点是不对的?(出示PPT)(析论据应用)(PPT)这实际上是在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PPT)需要思考的是:批驳对方的同时,自己一定要树立自己的论点,但问题是树立自己的论点就一定能证明对方的论点是不对的吗?三、讨论例题安倍的说法看似挺有道理,的确现在日本人口绝大多数都生自战后,当年的仗又不是现在的人打的,为什么还要现在的日本子孙道歉呢?所以,直接驳论点稍有困难。对方也的确说的是事实,好像在论据上驳倒对方也不太现实。那我们该怎么办?大家讨论。我们不妨学习一下鲁迅先生的《中国失掉了自信力吗》这篇文章,看看鲁迅是怎么反驳对方的观点的。四、阅读《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一文学生通读全文。教师指导,读后提炼:本文所驳的论点是什么?本文所立的观点是什么?驳: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立:中国人未失掉自信力。五、分析课文,理解驳论知识(一)教师提问:鲁迅是针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观点作驳论的,对方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依据是什么?对方观点的依据就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二)教师提问:鲁迅是如何看待对方所说的事实的?教师分析:承认这是事实,并进而分析这个事实的实质:以前是信他,现在是自欺。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对方所说的事实,以前就不是自信。(三)教师分析产生这种误读的原因。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读,请注意,作者的表述,文中用大量的“从公开的文字看”这类表述,说明我们看到的东西,往往并不是全部的事情,我们还有很多事实是没有看到,我们被这些表面的脂粉给笼罩了。(四)小结对方的错误。(板书)论据不合事实,不能支持论点。(五)鲁迅的立论中国人从来没有缺少自信力,中国人也从来不缺少脊梁,只是这些脊梁被很多“正史”给掩盖了。也就是说,本文的逻辑是:你们所说的中国失掉自信力,是一种事实被掩盖的说法,你们的论据本身站不住脚,因为你们所举的事实不能说明问题,同时你们又掩盖了一部分事实,因此,你们的论据不合理,你们的论点自然也不能成立。至于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只是告诉我们中国
掌握驳论,学会反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