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教授,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中医方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河南省重点方剂学科带头人兼学科主任,发表独著论文220余篇,出版独著著作40余部,其中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名),临床诊治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经方甘遂配甘草的探索与实践
河南中医学院王付
2011年10月
一、临床实践
二、理论探索
一、临床实践
(活用经方治愈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涤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尤其是病人苦痛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服用中药期间,停用一切西药),试将常用辨治方法介绍于次,以抛砖引玉。
李某,男,36岁,许昌人,于2011年1月15日就诊。主诉:半年前出现剧烈头痛,服用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于2011年1月11日在某人民医院经MRI检查(SE序列+FLAOR序列,平扫):右丘脑可见一囊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边界清楚,信号不均,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对称性扩大,导水管通畅,第四脑室大小正常,中线结构无移位。结合CT,符合脑囊虫病。复经头颅CT、MRI专家会诊:①脑囊虫(陈旧病变为主);②中脑导水管狭窄致之脑室、侧脑室脑积水。建议手术治病,患者因诸多原因未施行手术治疗,经河南中医学院老师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头痛,头沉,身热,轻微咳嗽,舌质红,苔黄略腻,脉略浮。诊为郁热上扰,水湿郁结,治当清宣郁热,攻逐水结,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15g,桂枝10g,杏仁20g,石膏40g,鸦胆子(碎)2g,甘遂1g,炙甘草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天分3服。
1月22日二诊:剧烈头痛消除,仍有头沉、身热,按1月15号,,20剂,服用方法同前。
2月12日三诊:未出现头痛,仍有轻微头沉、身热,按1月 15号,,,12剂,服用方法同前。
3月26日四诊:未再出现头痛,因食辛辣出现上火,仍有轻微头沉、身热,按1月15号,,石膏50g,12剂,服用方法同前。
4月9日五诊:未出现头痛,身热止,以十枣汤加减治疗:,,,海藻10g,鸦胆子(碎)2g,桂枝12g,炙甘草10g,12剂,服用方法同前。
4月23日六诊:未出现头痛,因聚餐食辛辣有上火,按4月9号方,加石膏50g,12剂,服用方法同前。
5月7号七诊:未出现头痛,病情稳定,略有乏力,按4月9号方,加海藻为15g,白术10g,12剂,服用方法同前。
5月21日八诊:未出现头痛,病情稳定,按5月7号方,12剂,服用方法同前。
6月4日九诊:5月23日经MRI复查: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两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对称性扩大,与原片对比,较前细小,第四脑室大小正常,中线结构无移位。脑囊虫病痊愈。
按:根据脑囊虫病病变部位在头,麻杏石甘汤辛散寒清是辨治郁热上扰证的基础方,十枣汤苦辛降泄是辨治水湿郁结的基础方。根据头痛、身热辨为郁热上扰,再根据头沉辨为水湿郁阻,因舌质红、苔黄略腻、脉略浮辨为郁热水湿阻遏清阳,故以麻杏石甘汤清宣郁热,加鸦胆子清热解毒,甘遂攻逐水湿;又因水湿较盛,改用十枣汤为基础方,加海藻软坚散结,白术健脾燥湿,桂枝通经化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再则,结合多年临床治病体会,常用甘草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辨治水湿郁结证,不仅没有不良反应,反而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二、理论探索
1 最早记载及历史沿袭:《神农本草经》在甘遂条目中指出“反甘草”,又在甘草条目下指出“反甘遂”。当今诸多版本《中药学》教材,既恪守《神农本草经》中甘遂反甘草,又推崇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以此就成为甘遂反甘草的理论依据。至于“十八反”中甘遂为何反甘草,“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反”的标志是什么,至今尚未问津。
2 甘遂主治、化学成分及药理[1]:《神农本草经》曰甘遂“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其有效成分主要是大戟甙,γ-大戟甙,甘遂醇,20-表大戟脑,20-去氧巨大戟萜醇,巨大戟萜醇,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甙,以及棕榈酸,棕榈酸葵酯,枸橼酸,草酸,鞣质,树脂,葡萄糖,蔗糖,淀粉,维生素B1等;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能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利尿,抗早孕,中止妊娠(使胚胎子宫内膜脱离),对子宫所处机能状态有抑制收缩或加强收缩的,镇痛,以及使心收缩力增强及大量则抑制等作用。
甘遂配甘草(王付)-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