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肖相桥“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施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再通过实验操作,同样大小的两个烧杯,1号杯装满水,2号杯里放入一块石头,1号杯把水倒入2号杯,1号杯里的水为什么还有剩余呢?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让学生想,假如2号杯里放进的是一个大土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我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二、引发矛盾,产生问题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时,测量的标准不统一时,应该怎么办?学生可以从比较两捆铅笔大小的经历中受到启发,要用统一的标准去度量。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三、组织活动,探究感受新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及教材的特点,组织了有效的数学活动。如在认识时,让学生捏一捏、比一比、量一量、摸一摸、围一围、猜一猜等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1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各种体积单位的表象,并能识别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