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规范我县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根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xx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和《xx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制定本方案。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二)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二、监测内容(一):采用诱蚊灯法。即用诱蚊灯放置在设定的调查点内,监测从日落20分钟后开始,连续诱集3小时或15小时。:各监测点选择居民区(平房或楼房的第一、二层)、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2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2处,没有牲畜棚的以民房补齐,每处使用诱蚊灯1只。:每年监测1个消长周期(自露头蚊月至越冬月止),一般为4月至11月,每月17日监测1次,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将捕获的蚊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进行分类鉴定,计数,记录,新发现的蚊种应制作标本保存。记录当天的天气,气温及湿度。:密度(只/)=捕获蚊虫数/(捕蚊时间*灯数)(二):捕蝇笼法。统一采用锥形芯园形诱蝇笼。诱饵采用为红糖食醋饵(25g+25g)+25ml水。将有诱饵的诱蝇笼,白天分别置于设定的监测点6小时,上午九时布放捕蝇笼、下午三时收笼。将笼置于塑料袋内,用乙醚或氯仿将蝇杀死,进行分类统计,按种属登记。平均每笼捕的蝇只数即为蝇密度指数(蝇只数/笼)。:各监测点按农贸集市、绿化带和居民区设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各1处,每处放置1个诱蝇笼;餐饮外环境(小饭店)2处,放置2个诱蝇笼。:每年监测1个消长周期(自露头蝇月至越冬月止)一般为4月至11月。每月17日监测1次,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将捕获的蝇进行分类鉴定,计数,记录。记录当天的天气,气温及湿度。:月平均密度指数即每月捕蝇总数/笼只数。种群分类密度指数即某种蝇只数/笼只数。(三):粘捕法。用蟑螂粘捕盒,每日晚放晨收。平均每盒捕获的蟑螂只数即为蟑螂密度指数(蟑螂只数/)。:各监测点监测居民区1个、小饭店(餐饮)2家、宾(旅)馆1家、医院1家和农贸市场1家,各监测点相对固定。用甜鲜面包为诱饵(2克/片),每处布放10张粘蟑盒,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和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居民区在各户的厨房,晚放晨收。每个标准间(约15m2)放置1张。不得选择一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蟑盒必须更新。:全年监测(1-12月)。每月17日监测1次,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将捕获的蟑螂进行分类鉴定,计数,记录。记录当天的天气、气温及湿度。:月平均密度指数即每月捕蟑螂总数/盒只数*夜。种群分类密度指数即某种蟑螂只数/盒只数*夜。(四):采用夹夜法。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规格:12cm×),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m2布夹1只,沿墙根均匀布放。室外每5m布夹1只。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各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择监测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